秋雨梧桐声声愁,声声慢吟千古愁——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曲乱世里孤独的凄凉悲歌

【正文】

声声慢

南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声声慢:词牌名。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漱玉词》所用仄韵格(即此词)最为世所传诵。双调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⑵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⑶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⑷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⑸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⑹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⑺损:表示程度极高。

⑻堪:可。

⑼著:亦写作“着”。

⑽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⑾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⑿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⒀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我寻了又寻,找了又找,寻到的除了冷清还是冷清,让人心里充满了凄凉、悲伤和忧愁。忽寒忽暖季节,最难调养安息。三杯两盏淡淡的米酒,怎么能抵得住那晚上疾速吹来的秋风?南飞的大雁飞过我头顶时,正是我独自伤心的时候,(谁能想到)它却是旧日给我送信的相识。

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憔悴枯黄,如今有谁还会来摘?守着窗户,一个人怎么能捱到天黑?秋风中秋雨飘落,敲打着梧桐的落叶,到黄昏的时候,雨水还在点点滴滴的落下。一个接一个,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来诉说尽我内心的感受?

【赏析】

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时期的一篇极为出色的佳作。是时代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深刻写照。被后来不少名家赞誉。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赞叹道:“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这七组叠字,如细雨般洒落心田,既是对残秋景象的细腻描绘,更是词人内心孤寂与哀愁的深刻抒发。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奔涌,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亦称李清照为词中翘楚,其《声声慢》一词更是婉转动人,将“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艺术境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吴承恩在《花草新编》中更是对这首词的开头十四叠字赞不绝口,认为其超然于笔墨之外,即便是士林中亦不多见。

词是佳作,词中之情却是世间最落寞孤独的悲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凄凉,让后世读者在每一次品读中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哀愁与坚韧。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充满欢快和明媚的相思,而是最终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曾经的思念是美的,她知道他在另—个方向能听到她的心跳,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现在已经是“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作开头一连用了七组十四个叠字,下阕又有“点点滴滴”作为呼应,不仅把残秋的悲凉和作者的落寞同时描写到淋漓极致,而且极富韵律美与音乐美,很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古代的词即歌词,是用来唱的,当歌者玉唇轻启,叠音反复,婉转凄楚,如泣如诉,弥漫不散。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仿佛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她玉唇轻启,叠音反复,那婉转凄楚的旋律便如同泣诉般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无法忘怀。

李清照对叠字的大胆运用,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不仅兼顾了平仄、韵律、内容、感情等方方面面,更将叠字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其成为了这首词的一大亮点。

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秋风秋雨中的小院,亲眼目睹那位容颜已逝的女子,独自坐在窗前,默默品着淡酒,窗外的秋雨与梧桐叶交织成一首凄美的乐章,每一滴雨都如同敲打在她心上,将那份孤独与凄凉无限放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字,如同重锤敲击在读者的心上,让人感受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无助。而下阕的“点点滴滴”,更是与开头的叠字遥相呼应,将那份愁苦与孤寂推向了极致。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当那只孤雁划过天际,发出凄厉的悲鸣时,词人的心再次被深深触动。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如同那只失群的孤雁,独自在人生的天空中翱翔,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宿。那份深深的孤独与无助,如同潮水般涌来,将她淹没。

词人感叹自己如同那只失伴的孤雁,余生要独自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

而眼前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憔悴枯黄,再也无法唤起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岁月无情,物是人非,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如今已化作过眼云烟,只留下无尽的回忆与哀愁。。

声声慢,字字愁,最后全篇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这七个字, 将词人心底之“愁”宣泄而出——国破家亡之愁、流离失所之愁、孤苦无依之愁、痛失所爱之愁……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