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节的尾巴碎碎念,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的不完美。接受教育不是决定性的,自我成长应伴随终身。
一,回眸10年
在看70年国庆阅兵时,想起了10年前,坐在电视机前看60年国庆阅兵的,正在准备高考的我。
10年前的我,世界简单,偶尔伤感,偶尔迷茫,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努力的,不算高效的努力,也不算明确的努力。只是为着一个不确定的将来懵懂的努力着,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满怀期许。
高中生涯的枯燥无味本以为很难熬,数着日子天天盼着过去。不过,一场高考之后,突然间像流水线上制造出不同用途的零件一般,身边的小伙伴们被分流到了全国各地各个不同的领域,开始了各自不同的人生。
而我,兜兜转转,10年的时间,我读了一个懵懂的大学,去了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读了国内的研究生,现在我在了这里,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10年的时间,我是否成为了想要成为的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做到了吗?我是否还是永葆初心不断进取努力的状态?
时间匆匆,初心不在,偶尔一回眸,感叹岁月如殇。
我并没有如期所愿的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我想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到,我甚至丢了初心,像一个未被训化的原始人一样,被自己的欲望支配主宰,被自己的懒惰禁锢步伐,被一个个软件及公众号吸引时间和注意力,被一个个不好的习惯所牵制,自由散漫,得过且过。
2019年国庆的尾巴,我坐在桌前,开始为自己的国庆唱哀乐。制定的计划没做完,想学的东西没坚持,想玩的心情也没玩痛快。
很多成年人也应该有这样的情况,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像在沙漠上渴了的人觉得自己能够喝下一整桶水的幻觉,可是,在实施时,就像漏了气皮球,怎么也吹不起来。今天在群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今天来到了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很多人都有在假期之初给自己立下flag的习惯,比如读一本书,或者完成一个小目标之类的。然而,还有不到24小时,长假就要过去:这个假期你有给自己立下什么flag吗?假期快要过去,你立下的flag实现了吗?还是已经吸取教训,假期不要给自己立下任何flag?
都说,假期不要给自己立flag,就像年初不要立年初计划一样。每个人都有惰性,有惯性,一旦不好的习惯养成,那么就很容易毁掉自己的计划,进而不容易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有人说,自己最努力的时候,是高中时候,最博学的时候,也就是高中时候。
高中毕业后,世界向我们缓缓展开幕布,我们满怀期望,满怀理想,可是,当进入大学,进入到社会后,是否能够一直如高中一样保持学习的状态?
二,永葆初心
2.1 我成为了高中毕业后的一名小妹妹的粉丝
最近关注了一名高考完的小妹妹,她的努力坚持,自律规划,让我知道了现在的00后有多么优秀,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甚至一直关注着,成为了她的小粉丝。
她高中时期一直默默的努力,高考后被复旦大学临床医学系录取,她男朋友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高考结束后的这个暑假,致力于成为学习博主,于是开始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计划,开了公众号(每周4更),建立了近千人的学习小组。
她叫都,他叫杨。先看看他们的介绍,属于别人家的小孩系列,还文采洋溢。
他们的公众号的主要内容在于,介绍自己文科、理科的学习经验,时间管理小技巧,会不定期上传一些书评影评社评,也会邀请一些清华、北大、复旦等学姐做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分享,以及写一些关于大学的规划指导和经验分享。
从今年7月份到现在,已经分享了很多的知识信息,他们公众号有上千阅读量。在大学入学前,她一边运营公众号(包括记录学习经验、时间管理技巧、采访清华、北大、复旦等学子),一边学习拍摄Vlog,还将大学高数和物理全部自学了一遍。
入学后,她会分享在复旦的点滴生活,当上班长,分享医学小常识,也在学习做碎片化时间管理。而她男朋友杨,一个高考英语接近满分的人,在入学后跪倒在了英语下,因为,他们要学习商务英语,就连经济学专业课,也时不时突如其来一份全英文的材料。于是他po上了一份自己学习英语的小技巧。
他们也有着有趣的灵魂,两人一起去看电影,都能从中写出一篇看电影引发的经济学小常识,顺带科普了一下沉没成本、边际效应。
公众号越做越丰富,非常正能量,因为他们是一群懂得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人。开这个公众号的目的,不管会给多少高中生带来正能量,至少,他们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输出,一直在记录,一直在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也相信,他们会越做越好。
2.2 她是如何走上自律的道路的
值得一提的是,她并不是天之骄子,也不是天赋过人,而是通过自我管理和自律,走上了一条明媚的大道。这是她的故事。
初一的时候,我还是懵懵懂懂的小孩,不知道学习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更不知道自律为何物。促使我学习的动力从来都只有外驱力,回家最优先的事情不是做完作业,而是看小说。自我意识觉醒是在初二的时候。忘了是什么契机,总之从那时起意识到我必须优秀,必须考上顶尖高中,必须成为家人的骄傲。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如何做计划,如何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怀揣着一腔热血往前冲,要求我妈给我报补习班,虚心学习身边学霸的优点,就这样成绩一路冲刺到前十,一直稳定到了保送杭二。 但是,进了二中这样顶尖的高中,我意识到,我的所谓自律不过是别人的基础习惯。建立在这样做计划、自我管理、向着目标进发的基础习惯上,他们有更高阶的自律方式。
接下来,她讲了她在高中三年学到的自律习惯。
什么是自律?自律就是学会抵抗。不管你感觉如何,都要采取行动。有计划地生活,而不是默认地生活。但最重要的是,它是根据你的想法而不是感觉来行动的。
简而言之,我们都会有怠惰到不想动的时候,也会有一腔热血但三分钟热度的时候。自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消耗最少的意志力约束自己,最大效率地利用热血与动力。
1. 定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目标:只有让你想起来会热血澎湃的目标,才能真正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 为了达到目标所需的计划:你需要清楚地意识到,为了达到目标,你需要做到什么,然后把宏大的任务拆分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对于我而言,我没划掉的任务会使我很难受,想要尽可能地完成它。
我认识一个拆分计划特别厉害的同学,就是杨。他在高考前看《理想国》,给自己规划好了每天看多少页,多少天能看完,做题累了就休息看会书,看得津津有味。在数学竞赛考试前他要复习自己做的笔记,一共有三大本,他也规划好每天看多少,刚刚好在考试前全部复习完。我真的很佩服他这种拆分能力和执行力。
我想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我需要每年看一百本非专业书籍,那我每周要看两本书。我想过执业医师考试,我需要做两本厚厚的题库,还剩下两年,我每天要做二十道题。我想学习写文章的技能,我需要经营一个公众号并且保持更新,我给自己的目标是每周写四篇文章。我想我的英语词汇量到达10000,我需要扎扎实实背下SAT单词书,一共有35个list,我需要每天背1个list,复盘一个list。
3. 如何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计划?
隔离诱惑:现在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每个APP, 每个品牌都在想方设法地吸引你的注意力。所以,一定要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最大可能立刻执行:尽量避免长时间自我博弈消耗,在规定时间内尽最大可能立刻执行。把困难的事情放到前面做,先吃掉三只青蛙。
尝试着先做五分钟。到计划里规定做我不想做的综合卷的时间,我会迅速坐到清理过的桌子前,拿起笔,深吸一口气,心里默数一二三四五,想着我就先做五分钟试试看,不想做再说。然后就这样一做就停不下来了。最难克服的往往是开始任务之前的抗拒。一旦你进入了这项任务,继续做下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不要完美主义:计划被打断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有完美主义,认为中断了整个计划就毁了。原谅自己,接着往下做就是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心态。不能因为上午没完成计划就想着我这一天废了,不如均颓废,要有每时每刻把自己拉回正轨的能力。
举颗例子。我听杨说,和他一起数竞省队培训的同学,有时候会打游戏打到晚上十二点,然后突然大吼一声“我怎么这么颓废!!!”然后迅速开始刷题,刷到凌晨两三点。虽然这种大佬作息我不推荐,但是大佬能立刻停下来、立刻进入状态的能力,值得学习。
4. 要有反馈机制:让自己的每日计划形成闭环系统,每天都监测计划的进行情况。睡前问问自己:今天我的计划完成了吗?如果让我重新过一遍今天,有哪些地方我能做得更好?今天我又新学到了什么东西?今天我朝着自己的目标进步了多少?
5. 如何锻炼自己的自律能力
主动拥抱不适感:如果把自律当做一个技能,那最好的练习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创造并拥抱不适感。比如,能走楼梯,就别坐电梯;坐的时候把腰挺直;坐在课桌前就放下手机等等。你“抵抗”的越多,你对“不适”的容忍度就越高,就越容易自律。
奖惩机制:给每项任务设定一个分数,做完了加上相应分数。然后再给自己写一个积分商店,攒分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项目。
超我意识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个分身,一路自问自答着成长,在我怠惰的时候鞭策我,在我当局者迷的时候旁观者清,在我持有偏见时不断问我为什么,努力活得更明智。
超我意识是同样的意思,我们时常无意识地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被负面情绪、唯乐原则所指使,拖拖拉拉不愿做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超我”去扮演引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站在更高处审视自己,才能真正地主宰自己的生活。
6. 如何养成好习惯
自律≠好习惯,但要靠自律养成好习惯。自律是个很重要的能力。但是,有了这个能力之后,越少用到越好。因为自律(消耗意志力)毕竟还是“苦大仇深”了点,还是尽快养成习惯(不用耗费意志力)为妙!
比方说,保持规律作息,形成习惯后,就不再需要耗费过多意志力来维持。大家一定都听说过21天养成习惯这类理论,不妨先用你的自律能力坚持一个月,然后看看是不是真的养成习惯了。
另外,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核心习惯。一个核心习惯往往能带动在其他事情上的自律能力,比如说高二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坚持跑步,而那段时间的成绩也不断进步,归根结底应该是那段时间自律能力特别强的缘故。
7,懂得延迟满足:大脑总会怠惰,我们不必苛求自己严丝合缝,但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约束不是为了扼杀自己的愿望,而是将自己的愿望延迟满足。现在想看电影,但如果我等到写完作业再去看电影,我的快乐会双倍,而不会边看电影边焦虑着未完成的作业;放得更大讲,就像异地恋,现在想天天黏在一起玩耍,但等到几年之后我们都努力地完成学业,成为了更好的人,才能更加幸福地待在一起,有更光明的未来。懂得延迟满足的人,才能真正地收获。
2.3 对我的小小心灵的影响
曾经做了两个梦。一个梦是,梦见自己重新高考,有那么多题要刷,有那么多知识点要记,一个重新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我能抓得住机会吗?另一个梦是,梦见我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儿,她坚强隐忍,独立自主,很优秀的在做着自己的事,比如写公众号,挣钱等。
第一个梦,我醒来后觉得以我现在的懒散状态去高考,是不可能抓得住重新改变命运的机会的。第二个梦,梦中我的女儿的状态,可能就是我期望自己成为的状态。
我也曾经像以上提到的小妹妹一样,在2016年有想过做公众号,还是公众号的黄金时期,想法很好,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她高考后从7月底到10月初,就做的风生水起,并且是肉眼看得见的速度在成长);在2017年买了ipad打算做学习本,结果沦落为游戏机和电影本(她的ipad就是她的另一个大脑,加上pencil笔记做的非常漂亮)。
在2018年的时候开始每周写作,但是很多时候也很水,思维深度和广度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想达成的高度(她打算写文章起,每周更新四篇文章,在大学新入校后繁忙的时期也不断更新);在2019年接触了Vlog,但是也只能制作简单的,没有向高阶进军(她暑假开始想做博主,就开始研究如何制作得更好)。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不能比较。但是,让我知道,原来我一直安于现状,没有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我的学习力、我的成长力、我的竞争力、我的坚持和努力远远不够。
自律是一种习惯,优秀也是一种习惯。她在初二的时候觉醒,于是开始自我管理,自律得自由。于是进入到一个优秀的圈子,结识一群更加优秀的人,更加不敢懈怠,养成了自律和优秀的好习惯。这种习惯,让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游刃有余,很快寻找到突破口。
同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公开课、微博、知乎、自媒体层出不穷的释放信息,这个时代的00后,只要拥有了自律和学习力,那么学习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在知识的海里遨游,会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理性、睿智的思维。
反观自己,我的高考后的10年时间,填志愿懵懵懂懂,读大学懵懵懂懂,找工作懵懵懂懂。我也曾经是一个怀抱梦想的人,但是现在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激情哪里去了?
甚至,我和自律搭不上边。自律是按照自己的主导去生活,而我说得好听是随性而为,说的不好听就是被自己的坏习惯支配的傀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比较难,但是要去改变自己的问题,更难。
不过,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也许,觉醒,是不分年龄,不分状态。在某一个时刻,你突然间就觉醒了,突然间,你的人生就按照你所想要的模式发展。
三,教育与爱
回望,我的高中和大学教育,没有让我留恋,也没有太多欢乐。甚至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扼杀了很多人的特性?
高中整日的刷题,让我觉得毫无意义;大学培养的模式,让我感觉是流水线的培养模式。我没有成长为我自己,我成为了一颗社会的螺丝钉。当然,自我成长,是跟自我的觉醒,自我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关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而教育是贯穿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人在吐槽中国的教育,以应试为主,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培养的是没有个性的灵魂。
不过,现在的很多好的学校,也会非常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以上提到的小妹妹所在的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实践平台,但是考试也是需要靠大量刷题。
也有很多家长会选择将孩子送完其他国家读高中,但是会面临着昂贵的花费,孩子的孤单和思念,文化融入的问题。不谈及其他,谈谈教育方式,如在美国高中读书的孩子,没有从早七点到晚六点的课表,没有成堆成堆的考卷霸占生活的空余。
美国高中自由程度非常高的学习模式,学习可以是一件自主的、有选择的事情。如一位在美高读书的人为例。
美高的课程固然也有无趣的地方,但自由度始终是普高不可比拟的。以我今年的课为例,一共六门,我选了三门英语:ap literature(ap文学), 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和journalism(新闻)。在ap literature课上,我们刚刚看了加穆的异乡人,算得上是我最近两周的精神高潮。你爱艺术,便去上艺术课。你爱social science,何不试一试犯罪心理学。你爱音乐,便去参加chorus。你想做independent study,美高便有scholar课。重要的是,选择权在你手中。
同时,也比国内充足太多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的兴趣,也确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前提是你愿意去尝试。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你可以选择探索。我来列举下我在美高这几年都尝试过些什么吧:Tennis, Squash, Dance, Robotics, Music intensive, Newspaper, Literary magazine, LGBTQ parades, Community service, costume design…
不过,这种教育也有很大的弊端,就是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非常强。
最近在看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出了5个国家的教育了,分别是芬兰、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个性,自然也有着最适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个性。
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集体主义至上的日本,优雅贵族绅士的英国、抢夺教育资源的印度、自由创新创业的以色列,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各有其特色,也各有优劣。
比如,芬兰的教育在三年级以下,没有考试,避免一切的竞争。学生自由自在,学校还会有小丑,一名老师讲一堂主题为《时间、年龄、我》的课,能穿插着艺术作品、数学、生物、芬兰语言文学,带孩子在教室、去森林、去养老院……
日本幼儿园的早晨从晨练开始,孩子们一大早就光着脚在土地上,疯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滚,为的是让身体苏醒。日本讲究个人仪表,更讲究团体和规则,要学会照顾周边人的感情……
一个自由,一个集体,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想,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更加健全的、自由的、自主的、有爱的灵魂和强健的体魄。不过,教育方式,根据每个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
也许,我们大家都应该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如何避开千篇一律的补习班,如何推动教育往良性的方向发展,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发展自己,如何让孩子具有有竞争力的迁徙学习能力,如何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有爱。
古代就有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号的学习环境,在《他乡的童年里》,也有母亲不断的选择学校,甚至选择不同的国家,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最后,接受教育不是决定性的,自我成长应伴随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