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可能是一线城市打工人最具性价比的一笔投资。在购车困难,停车也困难的一线城市,电动自行车在几乎不增加额外复杂度的同时,可以将生活半径扩展到 10 公里甚至更远。
但为什么我这个在北京工作了 10 年的人,现在才买呢?
需求来源
一方面是我将自己养得挺好,一直是公司在哪里我住哪里,即使慢悠悠地步行上班,也只要20多分钟。如果我住在离公司 8 公里且没有公交地铁直达的地方,这时候可能电动自行车就不是可选,而是必选了。
另一方面是其他的出行需求也都可以满足,近的可以骑共享单车、远的可以坐地铁,实在不行也可以打车,虽然会有些不便,但也能接受。
最近搬了家,情况有了新的变化,现在上班比之前要多走五分钟。早上我是愿意走路去的,精神比较好,路上也可以听听播客。晚上则不太愿意,上了一天班很疲惫,也想早点到家,别管是做饭、骑车还是做点啥。
下班时间公司的门口是有不少共享单车的,但要找一辆没贴小广告的也不容易,而且小区不让共享单车进入,虽然有的门口没人看着,但每次总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
此外,我对象偶尔也会来,有了电动自行车,两个人出行会更方便。
决策过程
有了需求后,我开始着手购买电动自行车。
首先,要明确需求和预算。
要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是通勤还是为了周末出游?每次的骑行距离大概是多少?是否需要带人?
对于价格区间也要有大概的了解,比如对于电动自行车:
- 1000-2000元:入门
- 2000-4000元:中档
- 4000-6000元:高端
- 6000元以上:豪华
了解这些信息后,便能总结出自己的需求了。例如,我的需求是:兼顾日常通勤与周末出游,续航尽量长,带人并非必需,速度要求不高,预算大约在 4000 到 5000 元之间。
接下来是做攻略。对于一个陌生的领域,需要了解的知识有点多。我觉得不需要做特别细致的攻略,比如说很多参数,在日常场景下都不会用到,我们不如把这个工作交给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只要在一个不错的品牌中选择符合自己心理价位的车型即可。
但也有一些基本知识需要了解,比如有哪些分类、有哪些品牌、品牌下又有哪些车型。了解这些有助于缩小选择范围,同时跟和老板沟通时也不会被忽悠。
还有一些可以帮助决策的方式:
- 看别人都在骑什么,比如就我的观察,骑雅迪的人的确很多,公司楼下小牛和九号也不少。
- 咨询有经验的朋友,比如我就从一个朋友了解到,九号电动车不用钥匙,坐上去就能直接骑,这个就很吸引我。
基础知识
下面是一些基础知识,从大到小依次是分类、品牌、车型。
分类
两轮电动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 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车,白牌,无需考驾照,可以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儿童。
- 电动摩托车:机动车,黄牌,需要考摩托驾照,可以载一名成人。
- 电动轻便摩托车:介于两者之间,定位比较尴尬,不予考虑。
因为电动摩托车可以带人,我有想过要不要顺带考了摩托驾驶证,但是考虑到要走机动车道,感觉还是有点危险,就选了电动自行车。
品牌
雅迪和爱玛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两个品牌,小牛和九号则是在智能化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但价格也会更高一些。
选的时候尽量选一些大牌,同时在附近有门店的。
车型
建议去官网,会对所有车型都有介绍,但要注意车型是不是在当地可用。
网上的旗舰店也可以,但是车型介绍没那么系统。
看一看自己预期价格范围内的就行了,不用特别看参数,只要大概有个印象就行。
购买过程
首先要找门店,可以从官网上搜,选择一个各个品牌门店相对集中的地方,比如我就去了大山子,一条街上想看的品牌都能看。
这些电动车门店的选址其实都很有讲究,基本上都是在有需求的地方。以九号电动车为例,望京附近的门店基本都开设在望京附近的边缘区域。
接着就是去门店看车,我首先去了九号电动车的店,说要一个续航长的,老板推荐了 Fz 110,续航 110 公里,4200 块钱,我问老板是不是还有升级款(这就是了解车型的必要性),老板说那是 F2z 110 Max,价格贵了 2000 多块钱,电池是一样的,多了 ABS、前轮更大了、屏幕上可以显示导航(这就是不需要了解太详细的原因,店员往往能给出更直接更通俗的区别),我觉得为这些升级多花 2000 多不太值。
接着我又去了小牛的店,同样是续航长,店员推荐了两款,一款 6000 多,一款 8000 多,我考虑都没考虑,直接回 9 号的店定了 Fz 110,看车的全程也就花了 10 分钟。
买车的时候可以问问店里能不能上牌,一般只要带着身份证,当天就可以上的。但是我买的车是前一天拉过来的,说是还没备案,得等两天,这也没啥问题,一个月之内上牌就行。
车牌是店里提前准备好的,老板从一些牌子里随便拿出来一个给了我,如果能让我自己挑选一下就更好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重要的可能就是上了牌子,至于车牌号是多少,则不太关心。
使用体验
骑行习惯
在买电动自行车之前,我骑了将近两年的公路自行车了。电动自行车与公路自行车是两种骑行习惯。
如果说电动自行车是为了生活,公路自行车则是为了乐趣。
骑电动自行车最重要的是到达终点,而骑公路自行车最重要的就是骑行本身。
电动自行车配备了喇叭、后视镜和转向灯,这些是公路自行车所没有的。现在,我还没有完全习惯按喇叭,但后视镜和转向灯的使用我正在慢慢适应。
而且电动自行车骑车的时候体感更冷,公路自行车自身运动发热,不用穿那么多,而电动自行车骑行的时候自己不动,反而会需要比平时穿得更多。
生活的改变
电动自行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 节省时间:上班不迟到了,即使九点五十下楼,十点也能到公司。中午去健身花在路上的时间更少了,健身也有更多时间了。
- 来去自如:不用再费劲地找共享单车了,随时都可以出行。
- 活动半径扩大:可以方便地去更远的地方。例如,去 5 公里远的匹克球场、7 公里远的文创园,甚至还骑了 45 公里回家。
不过,也有一些变化需要适应::
- 步数变少了:需要通过其他运动来弥补。
- 听播客的时间变少了:我会在做饭,吃饭和健身的时候听播客,现在听播客的时间反而变长了。
应该早点买
回想起来,之前对购买电动自行车的一些担忧,比如停车、充电和丢失等问题,现在看来都不是问题。电动自行车配备了完善的定位系统,包括北斗定位、基站和 GPS 卫星,电池也可以绑定,一旦绑定,别人就无法使用。
现在电动自行车对我来说也不是必需品,但是对我的生活却有了很多改善,有的时候非必需品也值得投入。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一辆普通的电动自行车吗,为什么值得如此大篇幅地讨论?
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我人生的这个节点,我只解锁到电动自行车,可能相对他人来说这个进度有点慢,但对我来说,还在进步就好。
等我解锁到了汽车,我相信我也会像现在谈电动自行车一样,分享汽车带来的便利。毕竟,它将进一步扩大我的活动半径,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