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十问歌》学习笔记

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寒分为:恶风、恶寒、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正常体温、全身热和局部热。

症状分型: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二、问汗

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

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方便我们辨其症状。

三种辨汗

1、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2、里证辨汗:①自汗(阳气虚损)②盗汗(阴虚内热)③大热大汗(里热炽盛)④先恶寒后大汗(急性热病)⑤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邪盛正衰之危候)

3、局部辨汗①头出(阳热/湿热)②额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③半身出者(出之部位即为患处,痰湿/风湿阻滞/营卫不和/中风偏枯)④手足心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三、问头身

1.头痛

①实证:头部胀痛、刺痛、固定痛等

②虚证:头部空痛、隐痛

2.头晕

①实:大多由肝火、痰湿、瘀血所致

②虚:气血亏虚或肾虚精亏

3.根据伴随症状分寒热虚实,如:自觉身体困重乏力,伴见舌苔腻等湿滞之象,这大多是因为水湿泛溢所致;若身重疲乏,多为肢体筋络失于濡养所致。


四、问便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

1、大便的排泄与脾胃受纳运化、肾阳温煦、肝的疏泄、肺气肃降都有密切关系。

2、小便的排出,与肾的气化、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及三焦通调有关。

3、主要询问二便次数、便量、性状、颜色、气味以及排便时间、排便时的感觉和有无伴随症状,这些方面的变化提示患者的寒热虚实演化。

①热证:小便色黄赤而短少者

实热者,多腹胀满闷,痛而拒按,苔黄燥裂

②寒证:尿色白而清长者

实寒者,多腹痛拒按,苔白身冷,为寒邪阻遏阳气,腑气不通。

4、泄泻亦有寒热虚实之别:

①湿热泄泻,可见暴发泄泻,大便臭秽,腹痛肠鸣,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②寒湿泄泻,可见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味腥臭;食滞泄泻,可见吐泻交作,吐物酸臭,泻下臭秽;

③脾虚泄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迁延日久;

④每日黎明前腹痛泄泻,泄后则安,多为肾阳虚泄泻,又称“五更泄”;

⑤肛门气坠,甚则脱肛,多为中气下陷。


五、问饮食

脾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气血生化之源。

①吃得少、消化不良者,(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②日常容易厌食、胃部胀痛、嗳气、泛酸的人,多为消化不良

③喜欢吃热食或吃完饭后常感觉饱胀者,多是脾胃虚寒

④厌食油腻、胁胀呕恶,可见于肝胆湿热、横逆犯胃;

⑤消谷善饥者,多为胃火炽盛,伴有多饮多尿者,可见于消渴病;

⑥饥不欲食者,常为胃阴不足所致;

⑦食入即吐,其势较猛,多属胃中实火上逆;

⑧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因脾胃虚寒;

⑨吞咽艰涩、胸膈阻塞者,多为噎膈证。


六、问胸腹

“问胸腹”主要辨别脏腑病证,包括胸闷、心悸、胁胀、腹胀等。

①胸闷多与心肺等脏器气机不畅,或寒热虚实有关;

②心悸多是由于心或心神发生病变所致;

③胁胀多是由于肝胆及其经脉发生病变;

④腹胀多为气机不畅。


七、问听力

主要问是否有听力下降、耳鸣等

①若患者有听力略微减退,或听觉迟钝等症状,称为重听;

②听力明显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称为耳聋;

③自觉耳内有响声,称为耳鸣。

原因:肾虚/肝火/肝经湿热

肾虚者多伴有腰膝酸软、夜尿频且清长。


八、问口渴

1、口渴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或津液输布出现障碍所致

2、注意患者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冷热喜好及其他症状。

①口渴,可见于津液已伤、水湿内停;

②非常渴又喜欢吃冷饮,为热盛伤津;

③渴不多饮,或水入即吐,可见于痰饮水湿内停或湿热内困;

④口渴但用水漱口又不想咽下,且伴有多饮多尿的人,多患有消渴病。

根据是否口渴可辨虚实表里与寒热


九、问旧病

1、问旧病是获得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方式,可以发现疾病的诱因、发病病程及家族史等。

实:患者平时身体强壮

虚:身体虚弱者患病

寒:平时阳虚、畏寒怕冷的人患病

热:阴虚者患病


十、问因

找到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以便辨证施治、科学用药。

病因属寒,多为寒证,治疗多用温热类药物;

病因属热,多为热证,治疗多用寒凉类药物。

此外,服药过程中,若患者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最后除常规问诊内容外,妇女应加问月经、带下、妊娠和产育等情况,也应了解小儿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和是否患过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学习总结:

        中医共有四诊,望闻问切。在学了此《十问歌》之后,不得不感叹一句中医乃真中华瑰宝。首先,我们为什么要问诊呢,当然是为了了解患者的病情;其次问诊了解什么呢,当然是了解这个人的病,从病程,病历,时间等等来辨你的虚、实、寒、热、表、里;最后在根据你的症状表现和需求来对症治疗你的疾病。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认真的去分析这个病情,认真的听患者的倾述,找到根源,然后去一击即中,对症下药,治身也治心。有些医者不善诊断,而后误诊误治,这样反而耽误或谋害别人。

        学习中医,必须明白问诊之道,培养自己主张和见解,而后以此作为基底,再去大量积累经验和书本知识,增长见识,这也是一种修行。

                                    2020.8.30.张宏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