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拿多罗地区的英雄海拉尔特之子恩科与天平教派签订《穆拉布斯协议》共同建立格门利帝国之后,加冕为格门利帝国第一位皇帝,之后便展开了对拿多罗地区其余军阀势力残余,各地土匪与多卡拉鱼人族残余势力的清剿,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帝国宰相,也是海拉尔特曾经的第一执政官的多美恩齐的建议下,建立一支新式军队,并且以沃尔达克帝国的规格为模板,进行二次建军。
从第三纪元1370年,二次建军开始,到第三纪元3290年格门利—沃尔达克战争爆发,格门利军队共进行了十九次重组部队,不断对军队体系进行改革,对新武器进行运用与军队调配,直至在格门利—沃尔达克战争中的奥奇维耶战役,以三万兵力大破沃尔达克十一万大军,歼敌五万,俘获三万,自损一万一千人结束,成为大陆上首屈一指的强大部队。
————————————————————————
以下以第三纪元3290年格门利部队进行介绍
1.长戟兵
格门利长戟兵是其军队的基础步兵,通常装备有一把有铁质矛头的三米长戟与一柄阔剑进行近距离交手,根据战场需要,长矛兵还会使用圆形或椭圆形的铁质盾牌来抵御火器和弓箭的进攻。
除了表面被磨得锃亮以及盔顶上安装了红色盔缨,士兵的简单式样的板甲没有任何装饰。这身盔甲包括了被称为狮王之咬的头盔、一件铆接的护喉甲、保护肩部的叠甲、胸甲、护背甲以及盖住大腿的短护腿甲。士兵的长矛采用最常见的楔形矛头,矛身中央带有突脊,边缘为凹面,靠近矛尖的矛体会变厚从而使形成扁菱形的截面。
长矛兵中部分人会被选为前排步兵,他们往往会装备上更好的全套板甲,头盔和胸部部分甚至会进行加固与防震层的添加,他们还在继续使用圆形或椭圆形的盾牌来抵御火器的进攻;这些通常所说的“盾”的使用者不仅包括前排步兵,还包括了引导长矛兵和火枪手队里的下士们。前排步兵们要么戴着有护颊甲板但裸露脸部的轻盔,要么戴着面甲头盔,每名士兵的基础装备是长矛,一把阔剑和插在身背后的一支簧轮枪。
2.破甲部队
为了应付在冶炼与锻造技术进步后出现的防御力一流的铠甲,格门利在2600年第十次改革后开始出现一些以打击做主的武器如连枷或是战锤。而为了增加剑类的打击力,军队开始流行使用大型剑为武器。当中的代表之一,就是来自廓托亚地区的玛利亚大剑,这种剑重量约为5.5公斤,长度达1.5米,剑柄顶部钝圆,刃身宽阔但不厚,用以斩劈。大剑部队需要更多的军费去训练、装备和维持,所以他们的数量比一般长矛军团要少得多。这让调动他们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通常帝国将军会把他们当成最后的底牌以备不时之需。
一支大剑团会担任城堡的卫戍部队和被雇佣成为某达官显贵出席重要会议或宴席的荣誉护卫。破甲部队一般从百战老兵中进行选举,百战老兵团是格门利军团中的一个特殊分支,通常指那些进行了数场甚至十数场惨烈战争并且存活下来的经验丰富的老兵,这些部队会被军团长视作一个军团的瑰宝,这些老兵一般会得到更好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通常来自北方人类各个以锻造著名的城邦甚至来自矮人工匠的手艺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穿着矮人锻造的盔甲,这些盔甲往往被加入了龙骨粉,使其的防护性能大大加强,因为龙骨粉的加入,盔甲被锻造出来通常呈现黑色,因此这些老兵军团也被称作【阿尼乌穆之手军团】(阿尼乌穆是拿多罗地区的战争之神,在民间的形象是穿着黑袍拿巨斧的武士形象)。
这些破甲部队挥舞足以将一名骑士一分为二的巨型双手剑,他们将在最血腥、残酷的战斗中展现他们的技艺,例如,在第三纪元3200年的第四次卡拉乌玛战役中,第四军团的600破甲军队在其团长阿尤布比乌斯的带领下,从嗜血的野蛮部落和蓝度手中守护了团旗长达一天一夜后得到了来自第六军团的救援,皇帝乌斯麦亲自接见他,并为他授予了象征帝国最高荣誉的红鹰勋章,但不幸的是他在一个星期后就因为战斗中留下的腹部创伤伤口感染不幸去世了。
当一名士兵正式加入破甲部队后,他会被要求立下永不后撤的誓言。当然破甲部队的无畏和牺牲并非白费,由于他们的超高死亡率与频出的优秀战绩,这些老兵享有双倍的军饷,能住各地堡垒里环境舒适的兵营中享受更好的军粮。
军队军官,军官身穿“黑白”半甲,也就是四分之三长度的铠甲,然后加上大腿护甲与内衬的皮甲,涂成墨绿的甲板与抛光的镶边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辅以线性深雕刻和环绕铆钉的花结式装饰。涂色和抛光都是为了防止生锈;不仅是盔甲的表面,许多武器边缘的表面也用亚麻籽油和烟灰的混合物涂黑并加以烧制,从而形成永久的黑色涂层。作为头盔的替代品,这名军官戴了一顶装饰多种羽饰的宽檐帽,腰上别着代表他身份的红色宽腰带。
3.火枪手
在沃尔达克的火药技术传入格门利之后,格门利便对火药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在后世与北方莫斯提尔王国不断联系,获得了更加优质的火药技术与枪炮制造技艺,自第三纪元3200年开始,到3290年,耗费巨大财富与人力物力,打造了一支强大的火炮火药部队。
通常可以从宽边毡帽判断出火枪手的身份,不过有些人更喜欢戴钢盔。部分火枪手虽然戴了宽檐毡帽,在毡帽下面其实还戴了一顶“隐匿帽”,也就是一顶可以防剑劈的钢质包头头盔或框架式头盔。许多新的毡帽都装饰有羽毛和/或“将领标志色”的帽带。另外,这名火枪手还装备了一支带架杆的莫斯提尔地区造火枪。
火绳枪手
由于火绳枪比步枪轻,而且不需要以静止状态发射,所以它们往往装备给散兵部队。火绳枪手们很容易受到攻击,尤其是骑兵的攻击,所以他们通常保留戴头盔,也就是一种简单的水罐型头盔,它带有护脸颊甲片和护颈。代替子弹带的是一种皮制火药筒和一个子弹袋,前者通过一只固定在身后的铁钩挂在腰带上。注意,火药筒的筒嘴有一个阀门可以调节每次发射所需的火药量。另外,腰带上的其他配件还包括了装引火药的牛角、火绳、一把细长的双刃剑和一把匕首。作为身份的标志,军官手持着长戟、戴护喉甲并在肩头斜披红色围带。长戟头带有锋利的宽尖刃和一对新月形的侧尖头,戟头通过一条插口以及楞结固定在戟杆上。军官还携带了一把剑和一支转轮点火的手枪,后者通过一只嵌在手枪握把内测的挂钩挂在腰带上。手枪上的装饰也恰当地反映了这名军官的身份:转轮上带有雕刻,轮轴上环绕一圈粗滚条,而经过打磨的深棕色底托上安装了六角型底托盖,那上面是螺旋形铁艺装饰。
4:轻步兵
轻步兵一般为雇佣军或各地民兵组成,这类部队一般只进行侦查与剿匪的任务,不装备盔甲或只装备头盔。
非正规轻步兵
这些民兵和少量雇佣兵一起组成了非正规的轻步兵支援部队,他们被部署用以突袭开放编队,或是执行伏击以及发动大胆攻击。这名步兵穿着本民族的服装,这包括了及膝外套、紧身长马裤、矮筒靴以及一件羊皮斗篷;另外他的毡帽上装饰着一支鹅毛。士兵的武器是一支枪管向下背在身后的火绳枪、一把匈牙利弯刀和掖在腰带里的一把小斧头。他腰间还挂着一只“马刀兜”,这本是沃尔达克骠骑兵部队的装备,后来被格门利军队学习装备,并且也装备到了骠骑部队之中
步枪兵
猎兵是从经验丰富的猎人和射手中招募来的,主要来自林木茂密的山区。他们被组成小队,并且经常成为警卫部队的一部分。这些具有技能的士兵组成的小型联队发展成为帝国军队的正规猎兵团。图中这名步枪兵穿着他惯常的绿色布料制成的狩猎服装。他装备一把狩猎用剑和一把刀,而主要武器是一支枪管带膛线的簧轮枪,这种武器通常被用于狩猎和标靶射击了。在进行的多次测试表明这种武器比火绳枪的精确度和射程虽然都稍强些,但程度有限。不过这种枪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事先装填弹药,这样火绳就能在短时间内点燃发射。
5:炮兵
炮兵一般由四名部队组成,在帝国战争总务局的安排下,1000人的军队应该配2门炮。而当时一个营大概有500-1000人。有两种标准编制,100个营的部队或者应该有如下火炮装备:20门12磅炮,配420匹马和60辆大车;40门8磅炮,600匹马和80辆大车;70门4磅炮,560匹马和20辆大车;20门1磅炮,140匹马和20辆大车。总计150门炮,1720匹马和230辆大车。或编制为:80门12磅炮,1520匹马和240辆大车;80门8磅炮,1040匹马和160辆大车;40门4磅炮,280匹马和40辆大车。总计200门炮、2840匹马和440辆大车。而实际上,由于价格昂贵,维护麻烦,军费紧张等问题,100个营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则从60门到160门不等。
:炮长
这名高级炮手正在通过瞄准板进行火炮瞄准。他左手握着一支带有一对火绳架的炮手用戟,右肩头斜背着一只装火药的牛角,里面装的是细颗粒状的点火火药,操炮时它们会被倒入大炮火门里面和周围一圈。他身穿的深色衣服对于处理火药来说显然更为实用,因为火药在燃烧后会留下油腻的黑色残留物。
:拿推弹杆的炮手
这名炮兵左手拿着一根推弹杆,右手举着他的三刃短剑指点着目标,而这把短剑也可以用来测量大炮的口径。推弹杆和火药铲经常被组合在一根杆子上以便服务那些较重的武器,特别是攻城炮。
:拿清洁炮眼的木杆的炮手
由于炮兵技术被看作是一种工匠职业而非军事技能,所以炮兵们穿着平民服装。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常常脱得只剩下衬衫和马裤。蘸湿的清洁炮眼的木杆用于在每次发射后清除炮管内的余烬,木杆头通常是羊皮制成的,然后用黄铜钉子钉在杆子上,以免在刮蹭铁制炮筒时产生火花。
火药桶旁的炮手
在17世纪的战场上,火药是先松散地装在麻袋里,然后再将麻袋装在小桶里的,使用时会用具有测量功能的勺子将火药铲进炮管;尽管铲子通常是由黄铜做的,但火药引起的灾难性的事故并不少见。本图背景中,可以看到牵引火炮的平民骑手。
6.掷弹兵
掷弹兵的称谓从“手榴弹”一词中派生出来,最早是指军队中能投掷手榴弹的步兵。由于手榴弹体积、重量较大,携带着行军已然是不小的负担,且只有最身强力壮的战士才有足够的臂力将其掷入敌阵。因此,优秀的身体素质就成了掷弹兵选拔的重要指标。最早的掷弹兵专司攻城时的突击任务,很快便因其悍勇无畏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因此,洲军队中将掷弹兵的称号作为表彰军人英勇战斗表现的荣誉称号,也彰显掷弹兵是步兵当中的精锐及佼佼者。掷弹兵一般戴上了主教帽状的帽子,通常用绣花布装饰团徽。除了手榴弹外,他们还装备了长火枪。掷弹兵制服包括一根用来点燃导火索的火柴管;这一特点在后来的掷弹兵制服中保留了下来。除了火药武器之外,掷弹兵还装备有一把类似马刀的、带有弧度的剑,这正是为了在狭窄空间内进行白刃战所设计的武器。
7:军乐队
主要用来指那类由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军队中的军乐团体。但后来军队里的这些乐队与城市民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民间也产生了大量由铜管、木管、打击乐器组成的乐队。
鼓手
在行军中、战斗中或是军营中演奏时,鼓手会将军鼓从右肩头到左胯部斜背并刚好压住剑带;在行军中不演奏的情况下,军鼓会被斜背在身后。这些木制军鼓通常高50-80厘米,并且涂装得色彩鲜艳,通常还绘有采用团旗颜色的徽章,因此它们被视为重要的潜在战利品。除了保持行军的节奏和召集部队到军营中执行任务外,军鼓对于在噪声震耳欲聋的战场上发出冲锋或撤退等基本信号同样非常重要。炮兵会用风笛替代鼓,这大概是因为它们的音质更有穿透力。
风笛手
除了鼓以外,乐队还会使用横笛和长笛来保证行进的节奏。乐手们通常穿着昂贵的号衣,它们由色彩鲜艳的材料制成并用缎带装饰。横笛或长笛在不使用的时候会被笛手们装进皮制或木质的盒子里通过背带背在肩头携带方便。
8胸甲骑兵
胸甲骑兵是装备了胸甲、马刀和火器的骑兵,胸甲骑兵属于重骑兵的一种,顾名思义重骑兵的骑手和马匹较之于轻骑兵都要高大强壮一些。重骑兵是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用于突破敌方阵线弱点;给已经动摇的敌方以毁灭性打击。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重量约为8公斤。主要优点是对于步枪枪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了骑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抛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震慑作用。缺点是厚重的胸甲对于人员和马匹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供给胸甲骑兵的开销也就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骑兵,抛光会使骑兵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而且一旦失去坐骑,笨重的胸甲骑兵就会变得寸步难行。除了胸甲,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头盔也是铁质,下部环绕毛皮,顶部配以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
胸甲骑兵的马匹都是来自洛克大草原的优质战马,他们比其他地区的马匹速度更快且更加具有耐力,他们甚至能跑出每秒六十米的惊人速度部分精锐的近卫胸甲骑兵部队会配有来自吴迪埃河附近的著名马匹——利安乌克马,这类马以速度超过声音而闻名,但其只在吴迪埃河上游生长繁衍,且只吃来自此处的草料,因此价格十分昂贵。
:戴黑色骷髅头盔的胸甲骑兵
这身四分之三长度的铠甲包括了胸甲和护背甲、小的护喉甲、护肩甲以及前臂护甲,而铰链连接的护腿甲则配有护膝,头盔的面具式护面甲有裂口设计。随着火器的进步,盔甲开始更为注重保护功能而非外观设计,所以盔甲装饰逐渐减少,盔甲也变得更厚,一些重量甚至可以达到50公斤,后面便取消了这种厚重盔甲,改为八公斤的优质多层胸甲与头盔。骑兵装备一把重剑和一支几乎完全平直的长度约为77厘米的簧轮手枪,一般为蛋形枪托头,这些枪托上往往装饰丰富的雕刻和镶嵌物。手枪的配件——扳手、子弹袋和火药筒——挂在枪套上,枪套顶部带有可折叠的枪套盖。
使用骑枪的胸甲骑兵
即使热武器不断发展胸甲骑兵的主要武器仍然是铁头骑枪。四分之三长度的厚重铠甲经过了加热油处理并涂成黑色以防止生锈;注意胸甲板上的防护检验标记,那是手枪子弹打在上面测试其防护能力时留下的痕迹。这名骑兵戴着款式受欢迎的轻盔,这种轻盔最初不带面罩,为了把它们变成骑兵用的封闭式头盔,最初在上面安装了由几个重叠的甲板组成的可拆卸的面罩,并通过带子、挂钩或铆钉与头盔两侧连接以满足最低需求。除了骑枪,这名胸甲骑兵还装备了一对手枪和一把140厘米长的双刃剑。
胸甲骑兵军官
他的盔甲采用了经典的“黑白”打磨方式:主甲板的表面被涂成黑色,然后边缘镶上磨光锃亮的边条,这些边条上装饰雕刻线和环绕花饰的铆钉。封闭式轻盔(burgonet)带裂缝和栅栏式设计的面罩,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护喉甲和护肩甲之下露出的厚天鹅绒黑色内衬的边缘,作为军衔的标志,他在右肩上披了一条红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