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一天都在接收无数的信息,新闻、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免费/收费的课程,倘若能回到古代,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学富五车,道德经全文五千多字字,论语一万五千九百字,孙子兵法也不足万字。然而我们真的拥有这些知识嘛?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就像是一块海绵,表面看上去吸收了很多的知识,然而经不起时间考验,甚至轻轻一挤就会全部付诸东流。那么如何才能将知识真正的化为己用呢?
学会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通过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对于接收的知识,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其产生的背景、前提,推导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论证的依据可信度有多少,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等等,经过一系列的提问、寻求答案的过程,最终我们会把这个知识点完全吸取变成自己的东西。提问、解答的过程我们可能会需要寻求其他人的帮助,这时候怎么清晰、明确的将自己的问题抛向合适的人就比较重要了。
我们在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容易依据自己的思维框架进行脑补、加工。但不同的人,其大脑思维框架是不同,脑补、加工后的结果很可能也是截然不同的。当遇到一些不具体的词汇时,我们要小心求证:你说的是不是我理解的意思,经过确认两边的思维同步之后,建立在同一套语言环境下,才能保证沟通不会产生歧义。就像之前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全国人民都被四川人骗过,这个不辣。做为一个身在上海的湖南人,我也经常跟同事说类似的话,因为很多在我看来只有一点点辣味的菜,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可以被辣哭的存在。可见,在沟通之前,先建立起一套统一的语言环境是很重要,自从我的同事们将我的“有点辣”跟“超辣”划上等号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被我“欺骗”过....
大部分时候,我们在提出问题之后会期望能够得到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出发,针对同一个问题也完全可能推导出不同的结论,毕竟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罗振宇曾经说,一个牛人要在一个脑子里容得下两种互相打架的观点。我们要能够包容更多的有价值的思想,兼容并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在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中进行二选一的难题,孟子舍生而取义,岳武穆忠君失却十年北伐之功,终究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框架内进行取舍,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对于自己而言更为重要的一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