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上是个读书人,只能算个学生。纯粹的读书人是为兴趣而生,学生却是教育制度下的产物。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度,众多优秀传统流传下来,独独少了阅读。
我父母这一代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读书的习惯,这也正是他们步入老年之后,老年生活苍白的见证。中国大妈有了广场舞,日子不再家长里短。中国大爷有了茶馆,日子变得悠长安逸。退休后他们的生活一般逃不出这两个固定模式,除了带娃,催生二胎,这是他们仅有的老年生活范本。
我一直羡慕国外老年人生活的多彩,父母不帮忙年轻人带孩子,反倒是全国各地旅游,这在中国传统父母眼里,是多大的自私。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提醒我们,我们都是家族的分支,落叶归根,逃不出根的召唤。
可,你有选择的权利,我们都是合法公民。
一直以来,除了学习路上与教科书本的博弈,其他的书籍都显得无足轻重。这是家长和学校合谋向我们灌输的思想。
或许是他们的策略胜利了,也或许我本身就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反正从小到大,我读过的书比不上有些人一年的读书量。
说来有点惭愧,说自己是读书人根本不合适,我也没有这个脸面,还是称自己为学生吧。我知道以前称老师为先生的,先生和学生的组合还是很有韵味的。
我书读的不多,但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读书这件事。很多时候我有读书的欲望,却无法冷静投入到一个书中世界去。
我把它称之为焦虑。
我向来是个焦虑的人,很多人都很焦虑。
可是我又有表达的欲望,我想把这种焦虑写下来,给自己看。我词穷,写不出来。情绪太过流畅,文字无法跟上节奏。情绪和文字就像两块巨大的大陆板块相互碰撞,表达出来的东西是断层的,连不起来。
我要写出东西来,给自己看,也给别人看。就像孕育自己的孩子,最美好的愿望不过是他健健康康站在众人面前。
我要阅读,我要写作。因为要写作,所以我要阅读。
从3月份开始,我陆陆续续断断续续地写。看着别人流畅的文字,清晰的思路,我是羡慕的。我总是有了一个想好的主题,却少了强健的钢架和粉饰的涂料,这栋文字大楼造得艰辛不已。
在写作中焦虑的我,学会了阅读。没有输入,也就没有输出。这就是为何阅读如此重要的原因,上学的时候没人教我们,长大了之后焦虑告诉了我。
没有字可以从笔下吐出的时候,我就阅读。谁知阅读也是一项技能。读什么书,怎么读,怎么做笔记,怎么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一项项技能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阅读原来是一项这么有自主性的活动,根本不是背诵和默写能概括的。
以前我很吝啬,很少买书来读。不过我是个霸道的人,毕竟图书馆的书只能伴随一时,就像远方的朋友,虽然相思,却无法相见,让人恼火。买回来的时堆叠在书架上,那份满足开始膨胀,心里上已经拥有了一切。
买回来的书中,有小说,也有教人阅读的书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窗外微微下起小雨,我就拿起小说来看。窗外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就拿起教人阅读的书籍来看,好天气总能让人学习热情高涨。
当然,这一切仅仅开了个头。
偶尔灵感突起,我就拿起笔来写,或者键入电脑中。我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灵感,毕竟这东西太美好,可以幻化成无数个人和事,就像平行空间里衍生出的无数种生活和情绪。
很多人在这条路上稳稳当当走了很久,我才刚刚出发。都说这条路急不得,一急就乱了步伐,错了节奏。
稳稳当当地读书,稳稳当当地写字,我想总不会错的。错了,便不会出现这么多成功的普通人。
读书写字,我已经在路上蹒跚学步,愿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