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而今,不少文人爱荷花,杨万里爱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爱她“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李颀爱她“从来不著水, 清净来因心”,周敦颐爱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夏日荷塘,一叶青莲一叶雨,一池芙蕖一池风。我们能想到的荷花之美,美在其清净明艳,出尘脱俗,而李商隐则从另一个你想不到的角度,写出荷花不同寻常的美,并且还托寓着他的深情。
❀李商隐的笔 挖掘出荷花与众不同的气质
《诗经》有“山有复苏,隰有荷华”,《楚辞》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无论《诗经》还是《楚辞》,荷花都已然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但并未被挖掘出她本身的美体现在哪些特质。
晋代乐府诗里,则有写出荷“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莲”;唐代孟郊则把荷的特征写得更为清晰,说她不像道旁的柳枝,“无事荡春风”,也不像水中的浮萍随风漂流,“风吹荷叶在,渌萍复西东”。
而到了李商隐所写的这首《赠荷花》,则从荷的另一个特征入手,并将其描绘到极致: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他没有写荷花外表如何明艳动人,而是着眼于花与叶的关系,写出荷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
世间的花与叶都不能相比,当花入金盆,叶则零落成尘土;只有荷叶与荷花长相映相随,红绿相配,任其自然地有卷有舒,有开有合。
也正因如此,当荷叶凋零,荷花枯萎时,才更加令人愁苦不已。
你看,李商隐实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咏物诗的范本,就要观察细致,写人所未写,抓住事物最具代表性的一点特征来写。
花叶相随,开合随心,荣枯同享,这便是诗人抓住的荷与众不同的气质。
❀咏荷花背后 实则句句写人
的确,在李商隐笔下,荷具有这样美的特质,但他就真的单纯在写荷花的品质吗?
回想下我们最为熟悉的咏物诗《咏柳》,也并非只是单纯赞美柳树的碧绿丝绦,而在于赋予这千条万条丝绦以昂扬生命的二月春风。
那李商隐写荷花其实是在写什么呢?
据记载,这首诗作于公元838年,这一年,25岁的李商隐与王氏新婚,即作此诗赠予她。所以,诗写荷花,实际也在写人。
在《古诗十九首》里,即有“涉江采芙蓉”“所思在远道”,想要渡过江去采摘荷花,赠送给在远方的思念的人,用荷花寄寓爱情及相思,此前即有。
而在此前诗歌的基础上,李商隐这首《赠荷花》,兼具情、理,是一首既具深意,又富有美感的荷花诗,它寄寓着诗人对美好感情的期许:荷叶与花相映相守,正托寓有情人甘苦与共、同生共存。
❀咏荷背后的深情 但愿你不懂
然而,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并不顺意,感情上其实也算不得不长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成亲不到13年,王氏即病逝,李商隐写了不少悼亡诗追忆亡妻。
长相厮守的愿望终成空,长相别后,留给独活之人的是什么?
在公元857年独游时,李商隐写下《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结缘之时的情景仿佛仍在昨日,转眼岁月流转,时至暮秋,物是人非。荷叶初生之时,春恨即生;荷叶枯萎之时,秋恨又成。这遗恨与思念,无时不在,长伴生命始终。
最后两句更是深情:最为痛苦的是,我深深地明白,只要身在,情就长在,如今只能独自站在这江头,望着滚滚而流、绵延不绝的江水入眼、入耳、入心。
荷终逝去,惟余江水绵延。对照此前《赠荷花》时的美好期许,令人不忍猝读。
既相遇,何别离;人不死,情难绝。
诗人所写的,是自己无法排遣、不忍拂去的情感,却也是世间经历过的人所共情。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只有经历过,方能切身体会,但愿你不懂。
本文由读书灯下原创发布,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