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常冷漠的电影,这也是一部非常有温度的电影,冷漠来自于电影表达的那个真实故事的现实;温度来自于导演把视野放到这样一个题材上,让我们在看到冷漠的同时,激发社会的温度。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美国田园下的罪恶》上映后也影响了美国立法对儿童权益的保护。
整部电影法庭审判环节的对白,据说完全按照当时的原话展现,这是对于真实的还原。不过,在电影拍摄画面的展现上,可能是出于观众接受力的考量,整个表现是非常克制的。比如在交代女主角西尔维亚如何被虐待致死上,电影做了一个出魂的假设,假设西尔维亚受到解救,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父母带着西尔维亚回到了虐待她的住所,看到了自己死去尸体。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手法,不属于血淋淋的直面交代,可是半点不缺失震撼力,假设的前后对比的落差像是一个重拳击打观众,非常机智的电影手法。
另一方面,电影在表现西尔维亚接受虐待的镜头也非常克制,基本上没有采用直接的镜头。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可能是想让观众的接受度更高。电影史上并不缺少血淋淋镜头的电影,比如《电锯惊魂》这类的电影,可是回到这部真实电影上,如果也采用这类镜头的处理方式,未免太过于了残忍。从这方面来说,这部冷漠的电影的拍摄是充斥着温暖思考的。
谈到电影的剧情,不得不聊到究竟谁该为西尔维的死去负责?是电影里那个最后被判刑二十年的老女人吗?是那些参与到虐待她,并以此为乐的小孩吗?是西尔维亚的父母吗?是冷漠的邻居吗?又或者是西尔维亚的妹妹吗?或许,在这个事件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者当中,只要任何一方能够做到一丝丝的努力,西尔维亚就不至于死去,可是,我觉得这种假设似乎不成立。因为,对于西尔维亚的父母而言,他们似乎是可以被理解的,为了工作挣钱把子女寄养,不是当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吗?冷漠的邻居似乎也是可以被理解的,【莫管家事】似乎是正确的真理;西尔维亚的妹妹似乎也可以被理解,因为害怕和恐惧,她已经习惯了在姐姐的庇护下成长;至于那群以虐待她为了的小孩,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当人类进入一个被允许的疯狂群体当中,人与可怕的动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动物性罢了。
或许我们不能原谅整个案件的【主谋】,在电影的审判最后,西尔维亚化身出魂的画外音解释了主谋的动机,她通过惩罚西尔维亚来保护自己的孩子,最后牺牲自己的孩子来保全自己。她是自私的,因为生活的不公所以酿成她的结局,从这里看起来好像很难理解,然而却又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有理由可以解释。那么谁该为西尔维亚的死负责?
这是整个电影直接抛给观众的思考,从任何一个角度似乎都可以找到答案,然而,每个答案却又都不是答案。于是,这部电影引起了关注之后,推动了立法,我们企图用制度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可是,这又似乎是我们能够做的最无奈的举措罢了,我们想用立法保护来避免一个问题,避免一个指向我们每一个人罪恶的问题。
那就是,关乎人性。我们太喜欢称赞人类的善良和智慧,区别于其他动物性,人类有语言有思维,把一个原始的社会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繁华的世界,这是我们的骄傲。可回过头思考,参与到虐待西尔维亚的那些小朋友,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吗?是可怕至极的恐怖分子吗?他们和其他小孩有什么区别吗?恐怖的答案在于,他们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小孩罢了,而他们参与到虐待当中,只不过是因为这件事儿得到在那个家庭范围的允许,回望我们的历史,拿过去的几十年里的故事有多残酷,我们对于自己人性的自知就有多绝望。
人类是自生以来就带着强烈【天生骄傲】的物种,我们不同于动物,因为语言,因为智慧,因为我们发展起来的伟大世界。可当我们回看自己的过往历史,回看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深思,是谁给了我们这种【天生骄傲】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