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最近读完齐格蒙特·鲍曼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收获了很多新知识点。书里讨论了工业社会前后工作的形式的变化,消费主义为何盛行,以及穷人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消除贫穷的出路。作者认为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人的过剩,这些过剩的人由于没有工作必然走向贫穷,而如果社会漠视贫穷这个问题,那么人类最终会走向毁灭,他给出的答案就是群体自愿的返璞归真,正成为群体贫困的唯一有意义的替代。


里面有很多话说得很现实,也很伤人。比如“新的工厂系统需要的只是人的一部分:身处复杂机器之中,如同没有灵魂的小齿轮一样工作的那部分。这场战斗是为了对抗人身上那些无用的“部分”——兴趣和雄心,它们不仅与生产力无关,还会干扰生产需要的那些有用的“部分”。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对自由的摒弃。”在共产党宣言里有类似的话,工厂需要的是人力资源,不需要自由的人。当社会把人都物化了以后,人又怎么能感受到幸福呢?以人为本就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如果凡事都能以这个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前作为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的兄弟们又何以落魄成为可怜的打工人,甚至社畜呢?我们的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应该体现在这里。当然,不可否认,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国家还不够富强,人民也不够富裕,能够提供的社会保障不如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最高目标。

“逐渐形成共识的是,穷人是可以被牺牲的,无论他们是否该对自己的处境负责。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在不增加社会风险的前提下简单地摆脱他们,李嘉图(Ricardo)和马尔萨斯(Malthus)肯定会建议这么做,政府也肯定会给予积极的关注,只要不增加税赋就行。穷人和老鼠一样,确实可以用这种方法消灭,或者至少把他们赶出人们的视线。需要做的只是下决心把他们当作老鼠对待,并接受穷人是需要解决的麻烦。”就像昔日一个好的印第安人是一个死的印第安人那样。这样的方法确实可以消灭贫穷,不过它是通过消灭穷人实现的。穷人不会起身反抗吗?难道他们不怕穷人反抗吗?他们应该是不怕的。如今,穷人的苦难不再能汇聚成一项共同的事业,他们只能在孤独中舔舐自己的伤口,他们靠什么去反抗上层的压迫呢?或许,等到贫困的人数足够多,占绝对性的压倒优势的时候,他们可以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推翻上层建筑,然后,如果制度没有改变的话,那又将是一种循环。所以,共同富裕才是出路,能跳出这个循环。

每个社会都有“体面生活”的衡量标准,如果无法达到这些标准,人们就会烦恼、痛苦、自我折磨。贫穷意味着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意味着“达不到标准”,从而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羞愧感和负罪感。贫穷也意味着与既定社会的“幸福生活”无缘,无法享受“生活的馈赠”。弗洛伊德曾指出,并不存在所谓的幸福状态,我们只有在满足了某个令人烦恼的需求时,才会获得短暂的幸福,但紧接着就会产生厌倦感。欲望是免费的,但实现欲望,进而体验实现欲望的愉悦状态,需要资源,而资源是有限的。富人普遍受人爱戴是因为他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并能随心所欲、不费吹灰之力地改变它们。他们似乎永远游刃有余,周而复始,没有终点,未来永远比过去更精彩、更诱人。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这才是最令人羡慕的。这种价值观引导,容易导致社会群体产生焦虑,虽然这与人的本能相接近。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如果全社会都只注重物质,一切向钱看,那这个社会就没有人情味了,弱者将处于危险境地,社会和谐将受到破坏,所以,主流舆论应该倡导精神文明的建设。

以上就是读完本书的一些个人感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