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命运》《草民》蔡崇达老师三部闽南命运曲。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这三本书一直在试图给出问题。
三本书都写出了人生的起伏转折,生命的清欢恬淡,命运的飘摇不定,总是三言两语就道出一个有名有人的故事。
闽南地区(福建),沿海的人,生活来源,要么讨小海,要么讨大海,在寺庙遍纵的沿海,对神和观音,有天然的信仰,祈福消灾,子孙腾达,一切的不幸与欢乐,终究会注脚于庙宇之间。传统习俗,新年礼节,无论贫富与否,血液里流淌着的魂魄,将一代代在土地上的,跑到远方的,牵引回家,没有原因,自然也无需解释。
在一方土地上,小孩,远方的浪子,留家的青年,成家的中年人,上了年纪的姥姥。各个年龄段的人,过的人生,每个人终将依次走过,年轻时羡慕,年老时感慨。那些随着年岁已久脱口而出的话,并不出奇,但却又如此令人动容。我们总是在看到别人怎么活过的时候,听到他讲讲的道理,才会确真大彻大悟。而这份悟里,既灌注了见证他人命运后无声的空白,又习惯了对自我悲喜交加的接纳。
灵动简朴的文字,总是不难看明白,但读懂那一刻,内心却回味无穷。这人间的清欢,只有在农村,在小镇,在那些与科技和经济远远隔绝的大地上,才能重复不断地再现着,日复一日的问候,吵斗,热闹,清冷,悲喜。就是这样俗里俗气的,才能留下传统,留下文化,回到生活本身,松弛有度。
用一个词来形容蔡崇达这三本书,我只能想到一个词“清欢”,无论是远方的人,还是在乡土上的人,苦悲交加,命运无常,生活波折。一切不可掌控之中,都透露出来活着的千姿百态。有时候哭是真的哭,有时候笑着哭花了脸,有时候笑着笑着就哭了,有时候还来不及笑或哭就离开了人世。我们一生周周转转,也只是在这几种状态中切来切去。
精句
1. 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
2. 其实所有去处,终究是我们的来处。
3. 我终究也分不清,哪些是新添的伤痕,哪些是时间的割痕。
4. 从小镇出来的人或许还有人记得吧——其实,每个人的故事发生了,就存在了,它们还会蒸发或者被撕裂成类似于尘埃一般的东西,在空气中弥漫着。只要你待的地方不那么大,只要你待的时间足够长,这些故事总会如尘土一般,在你心里慢慢地落,慢慢地积,某一刻再一看,才发觉记忆都堆出厚厚一层了。
5. 但再穷的地方,老祖宗那些烦琐的规矩还是一个点都不能落下的。甚至反而更不能落下了——越困难的人生,越要依靠规矩稳住啊。
6. 那个时候,人的来来往往生生死死好像没那么严重。其实想来,这世间从来都是那么多人生,那么多人死。只是坏世道,死得更快些,更早些,哪有什么稀奇的。
7. 母亲说:“说起来,你读大学离开家乡到现在都快二十年了。你在外面的日子,都超过在东石的日子。”母亲笑着说,“从某种意义上,你越来越不是东石镇的人了。”
8. 我知道,母亲扎根的土地正在老去,我的家乡正在死去,很多人赖以度过了大半生的精神秩序正在死去。而且,我们都不知道,这些失去之后,究竟要靠着什么活下去,究竟能去往哪里。
9. 虽然你和我不熟,但我对你可熟了
10. 人对藏在自己内心的故事,从来便是这般吧,既希望有人知道,又希望不被人知道。
11. 我后来找到解决办法了,遇到这种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似乎我听到了,又似乎没听到,时间一过,对方自然会假装忘记的。
12. 然后我知道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里,或许该发生的都发生了,只是,有人温柔到,连撞到他人生里的每个张牙舞爪的事情都最终显得温柔了。
13. 我流泪,是因为愧疚,还因为,我知道了,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命运:无论人怎么努力,最终还是会成为一个笑话的。
14. 他说:“或许,现在想去看台风的人其实很多。以前很多,现在很多,未来还会很多。”他说:“或许,得有人告诉他们,你不是一个人在那儿的,我也在那儿的,很多人都在那儿的。”
15.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背负的东西,别老觉得自己背的才是最重的。
16. 安康啊,我就想告诉你,我也在努力,我在咱们这小地方也是在拼命跑着的,遥遥地跟着你跑。
17. 你试试,把北京这个小区‘东石化’,这叫‘在异乡发明家乡
18. 但好在忙啊,日子过得肌肉记忆一般,连回忆和难过的时间都没有,过起来,还是相当轻快的。
19. 你现在的处境,不是你一个人的处境,是这一代人的处境。
20. 阿奇说应莲很认真地告诉他,过年该有个年样,日子要有规矩,才会清清爽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