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一位搞心理学的老师讨教, "我的孩子现在对学习不感兴趣, 不爱阅读". 这位老师给我回了句"这是因为你太感兴趣了". DUAN, 原本我想让这位老师"修理"一下孩子, 结果把我一棒子打回来.
"我对我孩子的学习太感兴趣了, 结果让我的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场景啊. 这时内心一幅幅过去的画面涌了上来: 孩子小学低年级, 为了让孩子喜欢上精品阅读, 我抱着一本昆虫的书读,, 读了一段时间, 孩子也没上钩; 随着他长大, 市场上有些声音说这么大的孩子可以读<四世同堂>了, 买了回来让他读,他没读,我很郁闷; 再想到他的数学不太懂得时候, 我嘴上说"孩子不要着急", 语调中没少带着不耐烦; 孩子上英语课外班,老师让孩子回来每天指读, 而且要大声朗读, 我相当的重视这个:好习惯的养成", 于是经常盯着他读, 不断提醒, 结果学习过程经常性的不愉快; 我还想到我小时候, 对度量衡转换特别迟钝, 我老爹就一遍一遍的给我讲,让我做题, 我不想做了还不行,结果以后凡是遇到度量衡的事我都一幅自暴自弃的样子.
孩子喜欢不喜欢阅读, 这是他的兴趣,这也是他的事, 而让孩子喜欢阅读, 这是我的兴趣, 也是我的企图心.当我在自己的企图心迫使下, 不断的使用各种套路, 希望能达成我的愿望时, 孩子就从读书兴趣中渐行渐远, 把精力拿出来对付我的企图心. 而在我强大的企图心下, 是对"如果他学不好和做不到"的恐惧, 而这份恐惧又是来自害怕达不到社会的标准, 害怕孩子不够优秀而被淘汰. 家长的那份恐惧越大,那个企图心就越大, 最后有可能演化成孩子被家长的兴趣吞噬, 终身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 或者对抗, 远离自己的兴趣.
在这个当下, 面对我的孩子, 看到他, 和他的学习, 我, 和我的企图心,我选择放下我的企图心, 而给他祝福, 信任, 和耐心的等待. 全然的放下不容易, 以后我的企图心还会随着外界的风吹草动而起. 没关系, 至少在这一刻, 我看到了, 我放下了, 以后, 且行且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