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我几乎没有与人发生过激烈的、正面的冲突。常常的,我总说我不喜欢与人争吵、发生争执,这样的话我说过不止一遍,以前说也就说了,并不想太多,而在四十岁后的一天,我仍在说这句话,尤其在家庭矛盾很激烈的时候,我仍在说这句话,我不禁问为什么?
为什么我不喜欢激烈的争执,我害怕吗?我为什么不去争取,不能理直气壮地去争论?进而我的温顺、安于现状和没有拼搏进取的信心和动力,是不是也是不去争抢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呢?我到底生活在怎样的原生家庭,收获怎样的暗示和童年的经历,使我缺乏积极进取的决心和奋斗行为?
我还记得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看他人吵架,又蹦又跳,激烈地争辩,我也感觉津津有味;中学时代,听着姐姐说着她与班上女生的矛盾和处理矛盾的方式——吵架,并试图打架,找好撑场面和接应的男生……我也内心鼓舞,我不断地想象着,在姐姐下风的时候,自己也能挺身而出,帮助姐姐一臂之力……
而这一切也止于想象和做梦,因为我压根不知道这场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战争是什么样子?姐姐已经搞定对方,而且对方因此也就辍学(矿区一上完初中很多人的学习生涯也就结束),本来上学对那女孩也不是非常重要的事,也正好因丢了面子而不再去学校。
工作在齐鲁大地,领教了山东大汉、山东大妞的豪爽和习气,他们说话、动作都粗声大气,幅度很大,起初我总是被惊吓到,我很怕这些冲动的人生气,后来才渐渐适应。
与朋友去买菜时,朋友大声数落卖菜的给她的菜不好,还给她乱加乱放,我都被她的架势镇住了,打死我,我也不敢这么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我又羡慕她胆子大,说话像开机关枪似的,痛快地表达。而卖菜的似乎也并不生气,由着朋友挑拣一番,所以我心里也痛快不少,想起她与人大声争论的场面,就觉得非常过瘾。
因为我不敢或者说不会这样做,也不想这样做,但可能内心是想这样做的,于是她做了,仿佛就很开心,想想都觉得痛快和过瘾。
可能潜意识我也很想这么做,但总是压抑着,习惯了,在很多事情上我都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照着去执行,失败了,似乎我内心的愧疚比较少,毕竟是听了他人的意见,似乎失败的归因并不是自我;不是自我,内心就容易接受和安定;而若是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万一失败了,必定会很自责,很内疚,原来我是如此要求完美的一个人!
我的此种心里又是怎么养成的呢?害怕争吵,害怕自己的不完美,这是我总结出来的两大心理问题,这同时也形成了自己温顺的、顺从的、进取心不足,追求安逸、追求完美等的性格特征,生活处处陪着小心,生怕别人嫌恶和生气,同时又善良多情,随遇而安,不会拒绝,不会发脾气,不会摆谱,不会高高再上,等等。
我通常是不会激动的,当日常生活中见到残疾人,见到乞讨者,见到受伤者,见到打架的、吵架的、哭泣的……很多情况我都有点见怪不怪,似乎缺乏同情心和友爱心,但其实我是个泪点和笑点都很低的人,我会听着演奏国歌而激动,会因为老者平静的述说,幼儿天真的话语,弱者哀怨的眼神,无言的倔强,真诚的帮助,爱的拥抱,心的委屈等等,而眼眶发热,哽咽,甚至流泪……他人无所觉察和被触动时的一挥手,一转身,一个眼神,我有时也会激动不已,可能我心灵被振动的频率与他人不同,而心动则会泪流。
不会争吵,却能体会,不会激动,却能记住,我到底是个情长的人,别人的好我都记着,哪怕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