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一树盈盈的绿是春天百花绚丽的另一抹清新的风景线。
你看那仪态,纤细柔软,难怪古人形容女子细腰为杨柳小蛮腰。若有轻风袭来,更添风致,婀娜翩翩,婉转飘逸,风姿绰约。
有一作家言说之于树最爱柳,不单因为姿态,更是因为所有的树几乎都是向上生长,扎根于土地,最高的目标是天空,越高大离土地越远;唯有柳树,是向下生长的,越长枝条越往下,越接近生养它的大地。这何尝不是一种回馈,一种感恩呢?
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以下垂的姿态无限回归泥土。树木尚能如此,何况人呢?不也是应该像柳树一样感恩,回报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吗?
可是,生活中往往父母之爱子深,子爱父母却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很多不孝的子女。
有文章曾写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向下的,不求回报的。而子女对父母的好时时夹杂着条件。
我听到有男孩子因为结婚父母给不了太多钱,直言:你们给还是不给,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那么有钱,你们怎么这么无能?不给的话以后你们老了我也不管。也有父母不带孩子,不满父母威胁说不带孩子以后也不管你们。
这是什么道理!父母养你小,你养父母老,这才是正理。至于父母有钱没钱,带孩子不带,和你养父母无直接关系。你不能拿其他歪借口来抵赖。
又想起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来:父母的房子是你的房子,你的房子却不一定是父母的房子。哎,仔细想想,忍不住心酸,现实中的确是这样的。无论你是生老病死,还是贫穷富贵,亦或是身无分文,父母总是会无条件接纳你包容你,只要有他们住的就有你住的。
与此同时,又有多少子女能做到无论父母生老病死还是贫穷富贵都无条件接纳他们,包容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
尤其是当你身处困顿时,父母什么都帮不了你,还要处处依靠你时,你会不会觉得他们是累赘?会让他们安心住在你的房子里吗?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些人养了也不懂父母恩。不可否认,他们可能是一位好爸爸或妈妈,把自己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却忘了自己也是父母的子女,父母也无私地爱过他们。
这是个可怕的轮回,父母无私爱你,你无私爱你的儿女;你对父母做不到无私,你的子女也对你做不到无私。我们都把向下的爱给了本应给父母,却偏偏给了应该给我们向下爱的子女。
看过一个调解节目,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小区垃圾堆里捡食物吃。小区里的人以为是无儿无女的老人,有人拿干净的食物给老人吃。问及情况才知道,老人的小女儿就住这个小区!原来,老人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四人轮流赡养老人,一人半年。正好轮到小女儿这里。
那怎么会捡垃圾堆里的东西呢?老人只流泪不说话。等记者来采访时。小女儿出现了,劈手上去就打老人几下,还说供吃供喝出来捡吃的,丟她的人。老人留着浑浊的泪,嗫嚅不敢语。记者再三追问,老人才说自己饿。小女指着老人鼻子大声喊,你个老不死的,我已经够好了,还天天给你饭吃,我大哥,二姐好几天都不让吃饭,还不让进正屋……
关键是这位女子对着镜头无丝毫躲闪遮脸动作,更无一丝难堪或羞愧。更为惊人的是,有个小男孩冲过来踢老人一脚,推一把,还说,打你老不死。原来这是小女儿的儿子。
众人唏嘘,记者问小朋友提:“这是你爷爷,为什么要踢他,还叫他老不死的?”
“妈妈这样做啊”
调解最后也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记者无奈地说道,希望这位女士善待自己的父亲,你自己怎样对父亲,你的儿子以后就会怎样对你。
所以我们向下的爱错位了,注定大多数人享父母之爱,却很难真正享子女之爱。
写在最后,《增广贤文》有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我们难道还不如它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