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Mortal《最好的告别》(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本书买之初是在石老师朋友圈看到,为了凑单免运费,拿到后以为是一本说教的书,就一直躺在那里。直到2016年12月,这个月份经历了好多,都是悲情的结局,便随手拿起来翻,谁知道,就放不下了。不得不说,这是唯一一本让我看到文字便感到心灵震撼的书籍,甚至看到某个章节,眼泪也不经意间在眼圈打转,它,刷新了我对于衰老与死亡的新认知。

大多中国人在退休后,基本过着类似的生活,就是其实灵魂已在60岁已经死亡,只不过躯体在80岁埋葬,正所谓死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无意识的,像行尸走肉一样每天吃饭睡觉,在默默的等待死忙。

我们大多数认识的衰老疾病与死忙似乎是一套模式性逻辑,生病住院,垂死挣扎,直到医生用尽一切医疗手段,甚至全身插满管子来维持生命迹象用于满足病人家属未准备好面对死亡的现实,还是勇敢的告诉医生我们想让病人有尊严的终了,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终了。当然这样的勇气,需要病人与家属有足够的见识并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挣扎,因为它不仅仅是面对一个人死亡,更是对传统文明的冲击及道德底线的刷新。

医生在医学院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它不包括衰老、衰弱和濒死,他用医学的方式让病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面对的是冰冷的仪器和无法突破有限的失望,至于人们应如何正确体验生命的终点,对周围人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似乎只字不提。医生是个充满英雄主意的行业,因修复生命的能力而取得成功和荣耀。如果病人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也知道技术上该怎么办,但病情却严重到不可以解决呢?对于这个问题,医生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个事实令人困扰,并导致了麻木不任,不仁道,以及某种特别的痛苦。我们的文化无法拒绝生命周期的限定性,以及衰老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们对于末期的病人和老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的牺牲品,因为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还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事实证明,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但如何更好的尊重,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钟点?如何让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将是我们社会意识到并通过临终关怀等新路径的开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闺蜜情深十六载, 稚年陪伴小无猜。
    神的孩子a阅读 1,326评论 0 0
  • 做人好难,做一个既不违背自己心意又让人人满意的人更难,怎么才能又诚实又不得罪人呢?唉……我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都...
    一缕烟火0阅读 1,020评论 0 0
  • 2017.11.20周一,晴 今晚上我因为王瀚霆背课文的事情气的够呛!我陪着他念了几遍,把动词,主语,关键词分...
    王瀚霆妈妈阅读 1,274评论 0 0
  • 我睡眼朦胧从窄小的单人床上坐起来,环顾周围对面的室友还闭着眼睛酣然入梦,天色暗沉挂着几颗零散的星星。客厅的...
    盼大星阅读 1,28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