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女王》:在追求胜利以外

image.png

看完洁西卡.雀丝坦主演的《决胜女王》,我一直在想,胜利是什么?在人生里头怎么样算赢?

《决胜女王》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改编,茉莉.布鲁在家教严苛的家庭长大,有两个优秀的弟弟,她原本是很有可能拿下奥运奖牌的滑雪选手,却在某次滑雪竞赛因为与技术无关的意外,提早结束运动生涯。原本打算念法学院的她,在因缘际会之下,开始帮老板打理私人扑克赌局,就这样,一位来自科罗拉多州的女孩,在洛杉矶接触到好莱坞明星、商业大亨、超级运动员等等,每场牌局都可拿到相当可观的小费。茉莉也越来越知道怎么打扮自己、照顾客人,让名人们想参加她经手的赌局。

茉莉不是会被轻易击败的人。光看她早年把「滑雪」当目标时,是用什么样的意志力与干劲在拼命,就知道她与生俱来不放弃的决心。明明她有一切理由对滑雪感到疲惫、无力、想放弃:父亲对她的训练严苛至极,两位弟弟又超级优秀,不仅课业表现亮眼,也都是运动健将,再加上她 12 岁时曾经因为急性脊椎侧弯,做过大手术,身体里有许多小金属棒,医生坚定告知她运动生涯到此结束⋯⋯种种因素凑在一块,换作其他人,相信都不会想继续坚持滑雪。然而茉莉还是撑到将潜力发挥到最大之后,才肯罢休。

经营赌局也是。她大可专心当个助理与联络人,帮老板做牛做马,在老板说「妳拿的赌局小费够多了,助理薪水不发了」的时候乖乖认命,反正优渥的小费够她吃好穿暖了,何必跟老板闹翻,冒险自起炉灶?又或者,在某位主要玩家毁了她的局之后,她也大可带着这几年存的钱,去过过轻松点的人生,毕竟负责赌局的那些年,每天每夜的压力都极大,既然脱离了,何苦又到纽约开闢战场,在不熟的地盘重新开始?

是不是因为,当年的滑雪经验,让她一直有「如此靠近成功、却未真正成功」的遗憾?所以她还是在明知风险不小的情况下,继续拼命?


image.png

每本心灵丛书都在教人「放下」才会快乐,但哪有那么简单呢。

1936 年的奥运,也就是恶名昭彰的纳粹奥运,美国黑人杰西.欧文斯(Jesse Owens)在田径场上拿下四金,在德国的种族主义与美国的白人至上氛围中,杰西.欧文斯在当时到甚至今日、都是重要的精神象征。然而,在男子 200 公尺项目输杰西.欧文斯 0.4 秒的梅克.罗宾森(Mack Robinson),由于只拿下银牌,回国后没有头条,没有代言,什么都没有,于是去当清洁工。更残酷的对照是:梅克.罗宾森的弟弟正是杰基.罗宾森(Jackie Robinson),是美国职棒大联盟现代史上第一位非裔球员,名扬海内外。我不知道梅克.罗宾森内心如何看待这一切,我希望他感到满足无憾,但的确,那个 0.4 秒,似乎乘载着无限可能。
茉莉.布鲁的拚劲、打不倒的精神,是为了内心的快乐平静?还是她也在追那个 0.4 秒呢?那个决定妳一生在历史上站到什么位置的 0.4 秒?

Sandy,我想,我们都曾是很好胜的女生吧?还记得妳我在高中时期,对各种知识都是那么热切地想了解、想追寻,大学选择的学校与科系,也都是他人眼中「通往成功的钥匙」。不过我的人生重心转变之后,现阶段能把家顾好、孩子平安、有人喜欢我写的文章,就是一种胜利了,我感受到自己个性、喜好与人生阶段的限制,也接受了它。不晓得妳现在对「胜」的定义与感觉,又是什么?妳在茉莉.布鲁身上,看见了什么?


image.png

妳问我,我现在对「胜」的定义与感觉,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很聪明,妳假设了我对「胜」的定义,已经跟过去的认知有所不同,事实上也真的是如此。我从小就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对自己擅长的事情也有清楚的认知。在不擅长的领域中,我倒是没什么胜负慾;在擅长的领域中,我一向尽心尽力。好胜的我,总是很难接受自己技不如人,也不喜欢不被重视。

进入职场后,更是如此。旁人看我,总觉得我像是被什么力量驱赶似地,不待他人鞭策、总是使命必达,彷彿设定了一个跟「驴子前方悬弔的红萝卜」一样的标准,苦苦追赶。

妳说:「茉莉.布鲁的拚劲、打不倒的精神,是为了内心的快乐平静?还是她也在追那个 0.4 秒呢?」

茉莉.布鲁在 2013 年之前的人生,绝对是他人眼中的「人生胜利组」:书念得好、滑雪成绩排名北美第三,虽然没被选进奥运代表队,但怎么说都还是位「文武双全」的顶尖人才。受伤退役之后的职涯发展之路(Career Path),也是令人钦羨的模式。
跟茉莉.布鲁几乎同年的我,被灌输的「理想职涯规划」是这样的:每一份新工作,都带着你原先会的本事(符合 40% ~ 50% 新工作的职掌)去应征,再从新工作中学到你原先不会的项目(另外 50% ~ 60% 新工作的职掌),依此类推下去,学到的专业便会越来越多,事业版图便能自然扩大。

茉莉.布鲁的职涯,完全就是这个理想的模式!

image.png

学生时代的她在各处打工,娴熟服务与酒促的工作,带着这样的服务技能以及她的 excel 能力,她当了老板(Dean Keith)的特助,开始打理老板的私人扑克牌局。对「特助」这个工作来说,其中 40% 必备的能力(服务技能与 excel 技能)是她原先拥有的,她从这个工作中,学得另外 60% 必备的能力——熟悉扑克原理以及与有钱人相处的方式。

她的第一次单飞主要来自熟客相挺,然而她的第二次单飞并不是偶然。带着对经营私人赌局的娴熟,再加上从扑克中洞悉到的 Bluff(虚张声势)技巧,茉莉.布鲁可以说掌控了 50%「换地方重新出发」必备的技能。她从东岸以神秘之姿东山再起,边开张边学其他 50% 的技能——更高额赌金的掌控能力与更高风险的承担能力。

只是这一次,她采用的方法跨过了法律的界线。否则,这种职涯发展的过程,比升迁教科书还要精采、还要励志,知道她的故事后,很难不崇拜她。

她的职涯发展模式,曾经是我想复制的模式,也曾经是我心中的「胜」和「成功」。只是,我发现我被交付更大任务的时候,只有「当下」感觉很有成就、很自豪,但是大部分时候只是在与时间竞赛、与压力相处、与效率搏斗。「完成任务」也不会给我带来额外的喜悦,因为我早知道能够完成,也尽心尽力去完成。

体会到真正的成就感与完全的喜悦,发生在开始带人之后、来自团队成员的回馈:「谢谢妳,因为妳的指导和鼓励,我也享受到了什么是『乐在工作』。」生平第一次,我发现:原来「助人」真的可以带来快乐。更妙的是:原来「工作」可以与「助人」结合!只要我当一个称职的好老板(或是好同事),让我的团队成员(或是合作成员)学到想学的、发挥能发挥的、让他的光芒被看到,他就会满意!而我也会开心!

从那天起,我的「胜」,或者说,我定义我在职场里的「成功」,就是「让跟我共事的人工作得很快乐」。

image.png

茉莉.布鲁在追求什么?她的拚劲从何而来?
电影给的其中一个答案,跟真实生活的她某次接受访问的答案不谋而合:她想要在她的家庭中有存在感,特别是那个把滑雪看得如此重要的家,那个总是偏爱弟弟们的家。她想要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不再滑雪的她,特别不想靠着家庭的力量重新站起来,她想靠自己的力量证明她可以发光发热,一样可以攀到名利的顶峰。
妳问我,我从茉莉.布鲁身上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她的奋不顾身,来自对成功的执着。那份执着,直到心知肚明的父亲帮她说出来了,她的「胜」和「成功」才终于与伤痛分道扬镳。

茉莉的父亲在纽约的小滑雪场,以心理分析师的角度登场。对待他那个疲惫不堪、无助、想要溜个冰自娱的女儿,这次,他终于有了一个权威父亲以外的角度。他引导茉莉问出:「为什么偏爱弟弟?」然后娓娓自陈,他发现小茉莉目睹了自己的外遇,「恼羞」只得转化为严厉的教养与疏离的姿态,以求掩饰自己的难堪。

带着伤痛过日子、带着无法释怀过日子,带着父母的眼光过日子、带着同侪的眼光过日子、带着老板(或是前老板)的眼光过日子,同时还要奋斗向上。茉莉.布鲁奋斗与挣扎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

我们的奋斗和拚搏,常常来自伤痛、心有不甘、想要证明自己……等驱策,靠着这些力量,我们追求着成功,追求着被认可,这些过程看起来总是很励志。我的身边不乏成功或是励志之人,但是更多的是仍然困在这些阴影、眼光、与驱策中的人(包括我自己也常在挣扎),甚至有人到了 40 岁与父亲或是母亲仍然不能和解。

我们能不能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能不能放过那些眼光下的自己?能不能读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一再找寻他人眼中的鼓励或讚许?然后,我们的成功或是胜利背后,也许能少一些伤痛或是愤怒,或者,我们就能定义我们自己的成功和胜利。这是这些年,我的自问与修行。

我的感觉里,我们都是想要活得潇洒的女孩,总能豪气地把某些无聊的人言抛诸脑后。不过,随着生活角色的变化,我们可能不能免俗地,在某些眼光里挣扎向上。妳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另外,身为两个孩子的妈的妳,那些茉莉跟她父亲相处的桥段,给了妳什么样的发想或是感想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