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呐喊》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它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国人的灵魂。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甚至连姓都不准有。他在如此苛酷的等级秩序中,无所谓自主意识可言。他缺衣少食,逆来顺受,却绝不抱怨,偶尔也会挑衅王胡、小D,但决非抗争命运,在阿Q眼里,他们是比自己更弱的弱者。所以阿Q的性格充满了矛盾,带着“能干”的淳朴却又有着妄自尊大的愚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却又有着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认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同时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极其讽刺。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吴妈所构成的世界,逼使着阿Q在自我存在价值的崩溃与自我认同的重建徘徊。当他受到侮辱与欺凌时,却用“儿子打老子”的话语自我宽慰;画押时忧心画圆,画不圆时的自我释然;游街时仍想的是“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直到死亡,他都是茫茫然然而死,不知原因,没有怨恨。
以阿Q为中心的未庄及其他人物。是中国国民性的典型环境的典型形象。,阿Q性格变化的同时,也映射了时代变化人们的思想变化。在革命与不革命的选择中所体现的观念,表现出中国国民在社会动荡时期的种种思想态度,在更深层面上进一步揭露了旧社会中人民的软弱自私的人性。
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仍然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且有如同阿Q的底层人物急于改变现状而投身于革命,这种投机思想,让人可叹又感到可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帝国列强的侵略,统治者只会一昧赔款割地以求和来维护“皇室”尊严;官员乡绅也只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压榨每一分利益,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纵观全文,并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文绉绉的用语,但《阿Q正传》就像一声响雷,字字句句掷地有声,炸响在人们心头。鲁迅先生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姿态独立于世,他毫不留情地抨击了当时人民身上根深蒂固的奴性,用他的笔杆去唤醒,去敲醒人们麻木的心灵,他想让饱受欺压的国民团结起来去反抗,去打败黑暗!
《阿Q正传》深沉而沉痛的表现出当时社会一片死寂与黑暗的现实,底层人民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反而依赖“精神胜利法”从而获得“心满意足”,是阿Q最大的悲哀,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悲哀。
反观当今中国,祖国的强盛,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都让我感到自豪!曾经被侮辱性地唤为“东亚病夫”;曾挂在中国国土上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都在警示国人勿忘国耻!同时笔者也希望阿Q的“精神胜利法”湮灭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