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论坛,笔者读到一篇小学生的日记:
“……语文课上,我听着听着,就在下面偷偷地对同桌讲起话来。被老师看到了,他很生气地说:‘吴燕,站到这里来!’说着,指指教室的墙角。我就自觉地走出座位,站在那里。因为我已经是第二次站在那里了,我不会再哭了。我站着听了整整一节课……中午到食堂打饭时,沈新对我说:‘吴燕,你怎么这么坚强呢?如果是我,早就哭了。’我说:‘我已经是第二次了,所以我就不哭了。’沈新羡慕地说:‘你这一点值得我学习!’我听了心里有些高兴,还有些自豪!吃起饭来,也觉得挺有味道的。”
日记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跟帖,多数是站在批判教师的角度去评析。笔者也认为,教师不恰当的“处罚”,尤其是以伤学生自尊为手段的“处罚”,无论是否有意,都可能使学生走上两个极端:要么自怜自艾,变得胆小、自卑、退缩,还可能留下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要么由于教师的“伤他自尊”,反而让学生自动放弃自尊,对教师的任何做法都无所谓,严重的变成如同一些教师所判定的那样“厚颜无耻”、“无可救药”,并乐此不疲地同教师对抗到底。文中学生就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对“处罚”产生了免疫力,让教师进退两难、骑虎难下。更值得警醒的是,这种行为还会成为一种“榜样”,吸引着一些处于同样境地的学生积极效仿。
然而,有不少网友指出,这种现象在教育一线普遍存在,只是没被公开公布罢了。这不能不让笔者思索,这类教师的教育行为为何变得如此的简单化?难道仅仅归结于他们师德不高尚、教育能力差、方法死板吗?据笔者多方面地深入了解,事实上并非都如此,因为这类教师中的大多数人也曾对教育、对学生充满耐心与激情,也坦言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且事后也后悔,可再次遇到此类“问题”却又会老样子。如此矛盾的心理和做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首先,他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既烦又累,什么开会、备课、改作业、教学常规检查、教研培训、职称评定、论文评比、优质优秀选拔等等杂七杂八、繁重琐碎,已够让他们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了,哪还有什么心思和精力去慢慢地教育学生、解决问题?在这样力不从心的状态下,只好孤注一掷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得轻松便捷。
其次,有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一直都极为重视关乎“考试升学”的“教学”,想方设法采用各种可以量化的考核来评定和表彰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绩,迫使教师只能陷在对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的 追逐中难以自拔,迫使师生们只能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滚打、挣扎、彷徨……以至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要是去教课文、讲试题、辅导学生做作业做练习、组织学生考试竞赛等,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分数,那教师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不屈不挠;一旦要让教师去“关注”和“引导”一些“问题生”的行为、心理和思想时,教师就没了兴趣、耐性和精力,往往用简单或粗暴的方式去对待了。因此,难免就出现了体罚与变相体罚。
归根结底,这和整个大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导向不无关系。当前有些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仍然大不重视“育人”,不大重视倡导教师对学生行为、心理、思想等的“引导”,导致学校里所谓的“德育”,就如同前几年呼唤和推行的“素质教育”一样,看似有逐步重视的趋势,实质上却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并没有像对“教学”,对“应试教育”那样真抓实干,看得见摸得着。在多数的学校里,如果一个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在“问题生”上,领导一般是看不到的,有些也不会去看;如果在教学上提高了平均分,白纸黑字,那领导一眼就看到了,就会表扬他勤奋上进、教育能力强,那他获得名利的机会也就大大地增加。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有些教师自然就没精力和兴趣去“育人”了。
从上述角度看,教师“教育行为”简单化,乃至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也是“应试教育”和“以学生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所导致教育畸形的产物。因此,只有真心诚意地从教育的“大环境”上去剔除“应试”弊端,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引导广大教师在不忽视“教学”的基础上,更加自觉用心地“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