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对于很多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朋友来说,"老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对于像我一样在村子里出生,一直生活到小学结束,然后去镇里上初中,去市里上高中,之后去另外一个城市上大学的朋友来说,"老家"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对我而言,那个我出生的地方,儿时和同伴们一起打土仗、滚铁环、打沙包、跳皮筋的地方,也是爷爷奶奶居住的地方就是老家——那个始终能让我心安的地方。
老家位于陕北的一个小村子里,不同于村子里大部分的家庭,我家距离村子主体还是有一些距离的。小时候在村里上学时,我们兄妹四个得比其他同学多走20分钟到路程,每次去村里小卖部买个辣条也得走20分钟,但是奇怪的是那时候倒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不方便的。回想那个时候真的是精力相当充沛,只要大人不喊着回家吃饭,孩子们能在外面撒欢一整天,哪怕是烈日炎炎或白雪飘飘。
那个时候的午休对我来说真是一种折磨,每次都要被大人们训斥才能乖乖躺在炕上,但是只要等到他们睡着了,我就会偷偷溜出去玩儿。午休的时间点其实是很少能找到小伙伴的,但是这一点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只要待在外面,沙子柳条野花野草都是玩具,反正就是不想待在家里。
那个时候的精力仿佛永远也用不完,反而长大了以后倒是变得越来越懒了,生活中的乐趣也越来越少了,这一感受在工作了之后尤为明显。各种压力铺天盖袭来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怀疑生活的意义:之前在老家多好啊,虽然没什么钱,但是能吃饱穿暖,一大家人都在一起,真的非常开心。记得堂哥在镇里上初中的时候,爸爸每周五下午都会骑着摩托去接堂哥回家,同时也会给家人买五毛钱两根的小奶糕。回来的时候小奶糕总会有些化了,但是大家都觉得这根已经化了不少的小奶糕特别好吃,因此会特别期待着周五的到来——期待着周末,期待着堂哥回家,也期待着小奶糕,那时候的幸福感可以说是极高的。
而现在为了生活,一家人分散在多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聚一聚,而且最近几年的年夜饭总会有人缺席,家人都快变成了亲戚。可能有人会问,家人变亲戚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就会慢慢和原生家庭疏远开来,慢慢地就变成了亲戚。是的,确实是这个样子,可能因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小,所以刚开始在心里对于这个事实是难以接受的,但是现在倒也慢慢接受了,至少大家还都能尽量每年回老家过年。
最近一次回老家是在两周前,因为哥哥要结婚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方便跑来跑去,所以干脆就在老家办婚礼,老家的婚礼确实也会热闹很多。这里就不详述婚礼了,主要想分享一下老家的景色,可能有些自恋了,但是就是会觉得老家特别的美,只要回到老家,所有的烦恼就会立刻消失。
视频其实很好看,有鸟叫和火车的轰鸣声,但是可惜无法上传,只能做成动图了。(点击动态-查看原图能清晰一些)
晚上八点半,地面已经黑了,天空依然被落下去的晚霞衬得很亮。
最喜欢下午饭后和爷爷奶奶坐在场院上拉拉家常。
接下来是跟屁虫豆豆的自我展示环节,虽然乍一看还挺丑的,但是它老是跟在人屁股后面,看的时间久了也就不觉得丑了。不知道大家第一眼看到豆豆的时候会不会觉得丑?
今年爷爷又养了三只小山羊,很是俊俏,可惜忘了给他们拍照了,下次回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