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和另一个人交换人生,你会不会更理解那个人一点?
看了电影《交换人生》,18岁的自卑善良的18岁男孩小谷和无良律师仲达意外之中互换了灵魂,过了一把别人的人生。
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是仲达在小谷家里,体验着小谷父母的恩爱,体验着另一个家庭的温暖,脑海里浮现的都是自己人生的荒凉时刻——找妈妈,妈妈嫌弃,找爸爸,看见爸爸和后妈在一起陪着另一个小孩。他体验到的都是世间荒凉,也在心里种下了世间荒凉的种子。现在的他,唯利是图,为了钱可以无底线的做事。
克里希那穆提有句话我印象深刻: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我们只能看到外在的现象,却难以了解它背后的成因,当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论”他人的时候,各种情绪也会升起。拿掉那个评判,相信这一结果的背后有其成因,而这一过程又是自己根本想象不到的,这时候我们就有了慈悲心,或许这也是佛学所讲的“空性”吧。
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吧。
2020年左右的时候,我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因为疫情我们采取了线上集中授课的形式。我特别认真的听课,对知识极度渴望。跟我一起听课的一位同学Z也非常认真的听课,而且老师讲的内容他立即打字出来,贴到评论区里,本来这是好事,但因为那位老师特别关注评论区,一有评论他就要去念,我觉得太浪费时间,就和他留言说能不能不贴老师的话,有问题的话再问。结果就把Z同学惹毛了,开始夹枪带棒的攻击我,一来二去这个课堂就被我们污染了,我也听不下去,退出了这个课堂。我因此生气到身体都预警了。
2021年的线下课上,我和Z同学真实相遇了,却令我哭笑不得!
他的真人,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她是个女生(名字比较男性化),她整个人看上去就不太“正常”(又是个评价,难以避免),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照的合影是用的她的手机,等她把照片发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她把自己P瘦了很多。还有课堂上的很多表现,都能觉得她不一样,比如同学向老师提问时,她替同学“翻译”人家是什么意思,等等。
当时真的感慨万千,饭局上她还是diss我,我那时还是很讨厌她,有她的饭局我就避开,不想再让自己情绪波动。后来听同学说,听她说完她的经历,也挺不容易的。她单身带着个孩子来听这次课,孩子脾气暴躁,并不给她留面子等等,她的成长经历、现实状况是我没法了解的。
网上有个小视频令我印象深刻。一位男士在路上走着,遇见一位流浪汉乞讨,摇摇头嫌弃的走开了,然后又在马路边看到一个奶奶递给孙女一个汉堡,孙女暴躁的推开,大喊“我不要汉堡,我要跳绳!我要跳绳!”,男人皱皱眉,又走开了,心下自然是对女孩有评判的。后来又有个人撞了他一下,他愤怒地喊“不会看路吗!” 对方挥一挥手里的拐杖,说“如果可以,我一定会好好看路的”。男人被震撼到了,他去买了跳绳折回来,送给了女孩,奶奶告诉他说,女孩的妈妈昨天刚刚意外去世了,她们都处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男人又一次愕然,并为之前他的“我以为”道歉,奶奶把汉堡送给了他。他又把汉堡送给了那个正在乞讨的男人,这次他问了一句,“你为什么乞讨?”,当然,他又听到了另外一个不得已的故事。
评论是最容易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评论着自己和他人,对他人的评论我们容易觉察,对自己的评判却非常隐晦。
十年前我做过的糗事,犯过的低级错误,我至今还耿耿于怀,不能放下。害怕犯错的心理影响着我的伸展和绽放,即便所有人都忘记了,世间没人记得,它们还是会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里蹦跶。我明白这是一种自我关注,过多地关注自己,没有心力去看看别人身上是否多长了一颗痣,又冒出一颗痘。
慢慢悟吧!accept。
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犯错,借用李一诺的一句话说,Don't bully yourself。不要霸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