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军旅生涯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文/博雅大师兄

1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智慧的化身,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为后世所敬仰。

作为一代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大诗人杜甫还为他写过好多首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选自《八阵图》)

再如我们所熟知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选自《蜀相》)

不过除了从智力和道德上美化和歌颂诸葛亮之外,我们探讨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诸葛亮为何那么执着地北伐,安安静静地做个美男子不好么?

而且当时的蜀国贫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坦言道“益州疲弊”,蜀国内部不合,分为荆州和益州两个派别,而魏国强大,领土和人口就是蜀国的四倍之多。

再加上北伐之道路途遥远,军事战线又比较长,诸葛亮虽有天纵之军事奇才,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过马是要吃草的,兵也是要吃粮食的。

从这些角度看来,北伐不是很划算的买卖,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背后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

我想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克服中原,说到做到,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这一点是很多人的看法,可以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大大点赞。

展现个人的报复和平生之志,这也是后人引用诸葛亮的事例来表达自己平生志向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用兵如神,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

3

上面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很多人的共识,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谈谈一些更实际的问题,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1、益州疲弊,迟早会被魏国吞并,因此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这体现的也是一种最为基础的生存法则,弱小的生存姿势就应该是进攻的姿势。

在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家刚刚创业的公司,从成立公司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是努力奋斗,自强不息,想尽一切办法不断成长壮大,去挑战并试着战胜更强大的对手。

对于个人也是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刚刚毕业那一段时间,人生的事业刚刚开始的阶段,同样也应该采取进攻的姿势,不断挑战,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攻城略地,以获取更多的资源,而一旦停止了奋斗和进取,必然会被命运和时代所淘汰。

2、可怕的不是面对着强大的对手,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无所作为。有意义的人生和没有意义的人生,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前者为了一个确定的目标不懈努力,即使到最后没有取得成功,这个奋斗的过程也是充满意义的;后者则是无所事事,庸庸碌碌,随后在一天又一天的沉沦中过完一生。

3、用外部挑战来团结内部。当时的蜀国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另一个是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派,两派人马表面上和和气气,暗地里却勾心斗角,时刻都在较量。

这种情况,为了维护内部的稳定,让大家团结一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外部发起挑战尽可能地把内部团结起来,因此诸葛亮北伐有着深远的内部政治的考虑。

从这样的一些角度来考虑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就超越了从道德和个人好恶的高度。

学会结合当时的背景和现实情况来做出分析,这样一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可能性的解释,这也是我们解读历史的最好姿势,进一步“读史以明志”,指导我们的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从小读三国,算算至今也有十几年时间了,一直想在简书开一个三国的系列,然而一直觉的自己的文化水平能力有限,迟迟不敢动...
    冥想盆阅读 7,748评论 14 16
  • 说到诸葛亮,相信给大家最多印象是在《三国演义》里。不过,《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色彩浓重的一部小说。而且作者罗贯中先...
    不朽之心阅读 5,969评论 22 22
  • 6.诸葛治蜀 刘备在夷陵之战败于东吴陆逊,然后撤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急招诸葛亮来白帝城,进行托孤。之后,蜀汉...
    张七公子阅读 4,914评论 0 13
  • 民院每年都留有三个死亡名额,这是专门针对打架死人的。我问过民院的一位学长,他说:“何止三个,八个十个都有了...
    暮古晨阳阅读 5,673评论 0 0
  • 近来时间自由,开始于简书平台锻炼写作,几篇下去,又觉文字差些味道,思索起来,毕竟太长时间不曾执笔,文字稀松平常,也...
    王子豪2333阅读 1,89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