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农历十月,刚过月半,这几晚月色都很清朗,气温愈是低,空气愈是干净。每每走在这样的冬夜里,慵大就会想起一篇一直十分钟爱的文章,不足百字,却处处透着生命清亮亮的光,照得人心亮堂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接近一千年前的农历的十月,气候一定与现在差不多。那年的苏轼刚刚从人生最低谷的时期走出来,在黄州做着一份连签字权都没有的闲职。
那夜月色也似今时今日这般好,穿堂入户、照得天地分明,引得「解衣欲睡」的苏子当下重新披衣:见到这样好的月光,怎可不与人同赏?
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彼时张怀民也是黄州一介小官,因为同样的原因谪居于承天寺,恰好怀民也未睡,大概也被这样的月色倾倒——你看,性情相通的人就是这样默契。
庭下月光如水,空明澄澈,树影婆娑,苏轼不过寥寥数字,便是天清路阔的气象,心定定,让读的人不禁都想要看向这一千年前劈面而来的月。
通篇都没有说两人寺内中庭散步说过些什么,这些大概也并不重要。在高度一致的灵魂深处,语言本就苍白:譬如佛陀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彼此了然如对镜前,语言文字都是累赘。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世上多得是比眼前更美更耀眼的月,多得是比此处更雅致的园林,但能领略此时此景的,却只有他们两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他们相视而笑,坐看月中天。
谢谢这两个「闲人」,他们心地清亮亮,带我们看到千年前的月光和竹柏。
图 | 庸二 文 | 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