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 情 应 对》
毛主席语录:意识形态领域,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必然被资产阶级所占领。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西方世界处处打压中国,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甚嚣尘上;我们国内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尤其对住房、上学、看病、养老、转基因商品、疫情防控、洪灾事件、专家评论等等,几乎都处在社会舆情的风口浪尖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期,如何应对舆情?是我们每个公民,尤其是共产党员绕不开的话题。
一、舆情应对的内涵
舆情是一个中性词汇,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正面舆情是指那些带来积极效果的舆情,它们表达了舆情主体对舆情客体的信任与支持,可以提升舆情的正面形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正面舆情在应对突发事件上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对于负面舆情来说,它常伴随不良信息的扩散,会让民众产生疑惑、担忧、焦虑、恐慌等心理,激发不理智的行为,负面舆情的触发因素较多且会产生不良影响,上上下下必须积极应对。
网络舆情是公众以网络为事件演化的载体,针对某个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互联网空间环境中形成的网民态度、情绪、价值观和倾向的总和。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较强的突发性、集聚性、明显的叠加性、极大的盲从性和一定的阶段性。
二、舆情应对的重要性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网络舆情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则就会失去主动权。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民式、开放式媒体,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内在规律。如何发挥好它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减少社会矛盾、了解民意诉求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他曾强调:“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问题,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心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深刻阐明了舆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把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舆情更多的是从网络舆论场扩散到全社会的,如果不加以引导,极易引发重大舆情事件,带来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三、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和舆论的重视不够,应对理念滞后,没有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没有处理舆情事件的工作经验,对舆情监管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对舆情应对与管理工作态度消极。
二是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够及时。在网络舆情的回应上,有的政府部门反应滞后,信息发布不及时,造成谣言的快速传播;有的领导干部怕担责任不愿发声,拖延时间导致舆情负面影响扩大。
三是对网络舆情的回应效果欠佳。有的领导干部在网络舆情的回应过程中,采用“高度重视”“进一步调查”“尽快回应”等官话套话,顾左右而言他,不能有效回应群众的关切。
四是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措施不得力。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网络舆情的发现力和预警力较弱,对网络舆情风险底数摸排不清,对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变规律把握不精准。
五是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待提高。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的能力相对落后,欠缺借助大数据技术和舆情监测平台收集与分析舆情、预判舆情风险的能力,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有短板。
四、舆情应对的原则:
第一,宜疏不宜堵,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化。突发的热点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必然会引起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此时形成的网络舆情会包含着各种网民声音,其中不乏偏激的不理性声音,甚至有时候这种声音是占主流的。在处理此事件时应该用事实说话,公开信息真相,设置议题议程,疏导舆论。而不是搞封堵杂音、堵塞舆论通道,这只会适得其反,因为只有事实才是引导舆论的根本。
第二,宜解不宜避,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舆情危机的爆发,大多是因为对突发事件问责处置采取回避不积极解答所导致,而问责又是事件的舆论焦点。因此在舆情应对时要求主动解答公众疑问,不能回避,更不能回绝。
第三,宜全不宜偏,要体现意见的辩证性。突发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其背后必定有各种意见的存在,不同观点意见在冲突过程中形成舆论主调。在处置危机时,应该辩证设置议题,突出主流认识,辩证引导受众的认识,使受众言论不盲从,不为一时的情绪宣泄左右。
第四,宜软不宜硬,充当认识的启发角色。在危机处置过程中,当事方态度应该温和,要充当意见领袖的作用,对错误的认识循序引导,而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说教或批判方式,强制人们的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
第五,宜缓不宜急,讲求效果的有序渐行。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不宜采取一蹴而就的平息事端,而应该根据舆情的发展规律,制定阶段性的处置策略,一步步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使舆论朝着有利于事件处置的正确方向发展。
五、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守牢社会主义阵地,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媒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这是坚持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体现。同时,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领导班子、政府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要把党性同服务人民群众结合起来,认识到网络舆情应对与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做好应对与管理工作。
二要加强舆情监测预警。首先,要保持舆情敏感度。热点事件频发是当前舆论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把开展热点引导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去做。要对热点事件保持敏锐度,时刻防范舆情的发生,并做好不同热点事件舆情应对的准备工作。其次,要积极主动引导舆情。高度重视议题设置,将党和政府的主张、媒体的关注点和公众关心的话题巧妙结合,精准有效引导社会舆论。针对社会关切和群众疑惑,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全面准确做好解读,清晰阐述党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群众的利益安排和各项工作进展。既要阐明“怎么看”,还要回答“怎么办”,解疑释惑、疏导情绪。积极邀请主管部门和权威专家发表意见和观点,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引导人们看本质、看趋势、看主流,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元中立主导。再次,要加强舆情监测。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和舆情收集体系,实时追踪国内国外、线上线下舆情走势,及时掌握热点舆情动向和社会心态变化,保持对形势的清晰认识。最后,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建立健全舆情会商机制,搞清楚热点舆情的影响范围、传播路径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处理。
三要强化权威信息发布。信息发布在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起着关键作用。信息发布的核心是“快”,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先声夺人、首发定调。同时,根据事件处置进展及时更新信息发布,充分全面展示党和政府的立场,持续跟进事件处置的措施和进展,做到“快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原因、多讲措施”,避免出现“信息真空”导致的舆情发酵升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提供新闻稿、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组织现场采访活动、接受媒体采访、组织专家解读、用好官方各类信息平台等多种方式,及时传递相关正面正确信息。
四要加强舆论素养培育。对于突发事件舆情处理,应加强应急新闻业务培训,通过专家授课、交流研讨、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提高领导干部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应急新闻工作水平。对于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培育,一是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加强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引导;二是规范新闻报道尤其是舆情事件报道,为我国新闻工作者树立良好的纪律规范。对于领导班子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干部开展舆情培训来进行。近年来,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纷纷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政务账号,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增强各级行政部门的服务功能。
五要抓好典型事迹宣传。典型报道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显著事件或个人的强调报道,反映着社会现实,其历史可追溯到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媒体挖掘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反映了我国在各个时期的核心价值观。20世纪50年代,在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上,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优秀事迹鼓舞着人心;60年代,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先进人物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发扬出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感染着民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多普通人成为创造历史、改造社会、建设生活的英雄,展现了新的时代风采;90年代,抗洪战士李向群、女排运动员、孔繁森等先进人物及群体的感人事迹激励着人们;2000年以来,来自各行各业的“感动中国”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获得者成为新的时代英雄,他们鼓舞和引导着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容小觑。舆论引导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引导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都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现在,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伟大事业需要凝聚伟大力量。引领正确方向、记录时代风云、汇聚奋进力量,新闻舆论工作、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应对与管理使命重大,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