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政治正确……这种政治正确就是:我要与别人不一样,要有个性化表达,要经历过不寻常的事,要标新立异……但是只是追求与别人不一样,其实也是一种一样……不知道这是选手的误解,还是节目的倾向
——摘自某位朋友的微信朋友圈
不知不觉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里偶尔也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也发现他们对各种事情的理解角度跟自己也存在不一样的差异,而且很高兴看到不同的理解,因为自己不会再说“还有这样想的人啊”。
过年在家同时还在看《诗词大会》,这种感触更深刻。每当我们作为外人,一个根本没在现场答题的人,看到屏幕上的诗句,能够立马脱口而出的时候,下意识的会想,这下百人团肯定能全对——“毕竟,我都能答对”,然后现场盾牌却有时候超乎我们意外的大面积破裂,似乎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情绪油然而生“这都答不对,怎么在现场混的”潜意识碎碎念吧。
“这么简单,居然还有不会做的人?”
“怎么还有你这种想法的人?大家都那么想啊”
“怎么还有你这样读文言文的人,是不是怪胎啊?”
……
“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而我的解读,奇葩大会大概是给让我们自己说出“嗯,我就是这样的人”的机会吧!
尤其在年岁增长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不用对错评价,更多的是习惯,是随大流,是你应该,而不是我想要。
每当你感叹“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啊~!”,心里除了有那么一丝丝的鄙视不屑之外,我相信更多的大概是一种嫉妒,是一种自己不敢承担踏出那一步的后果但别人却在走出那一步后平安至今(虽然你不知道他承受了何种的痛苦和非议,他的平淡无事相信也只是你理解或者你以为)。
本科时候,住在十人宿舍,自己还延续着高中的生活习惯,早起去自习室读英语或者语文,课余时间泡图书馆,晚自习听听力或者做题看书。寝室的同学天南海北,而我刚刚是唯一的一个本地学生,在前几周周末义务性的带大家找遍了我熟悉的吃喝玩乐(高中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哪里知道吃喝玩乐)的地方,然后依旧我行我素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大概仅仅过了一学期,大家知道的好吃好玩的地方比我还多;在大家印象里我好像总是独来独往,找不到人,走在路上也根本不打招呼(近视没带眼睛,根本看不清路人脸)……
好寂寞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妥协,不再坚持早起,和大家一起睡着懒觉,学习的积极性不再那么高,直到准备考研,才又找回了学习状态。
可没想到研究生期间,自己也成为了会对别人说“还有你这样的人啊”这种话的人。寝室的一个女孩十分努力的准备考托福,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单词,练习口语,晚上寝室要锁门了才匆匆回来,第一次分数不理想后,还不断鼓励自己,有了考试经验,下次会更好。而我却酸溜溜的想,一次报名费1500,都够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了……而且考的分儿也不高,好像没啥卵用,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啊,还想着考第二次第三次。没成想,她自岿然不动,依旧坚持早起练习英语,晚归做题,考到了让她满意的成绩。
《乌合之众》中所提到群体的力量,有多少璞玉被群石而攻破,泯然众人;可反过来想想,这些面对非议和口舌却依然坚持下来的朋友,如果找到他们相似的个体而汇聚在一起,价值似乎不可估量。
我看到《诗词大会》中那些热爱诗词却身处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在谈论诗词的时候满脸幸福,互相交流切磋,惺惺相惜,如觅知音的感觉也是十分羡慕。因为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会让大家知道,哦,原来还有这样的人,热爱诗词的人,而此时你也会在心里默默的肯定一句“嗯,我就是这样的人”。
看《奇葩说》或者《奇葩大会》,这种感觉就更强烈。
“当你们还在做环球旅行的白日梦时,我已经完成这个梦想”
——奇葩大会某选手
不管是节目,亦或是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各种目的和意图。这些我不知道,也不会揣测,但是,不妨碍我去聆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还有对待不同生活的态度。
也许,我们还是要抱有那一些小小的坚持。
喜欢诗词,每天吟诵一手,背上一段……300天后,唐诗三百首大概是信手拈来;
喜欢写作,每天写上几百字或者一千字,对比别人的写作方式,逐渐改进,或许会收获几枚文字之友;
喜欢手绘,每天看到感兴趣的画上两笔,或许能连载一副自己的生活小段篇;
……
更加希望,在别人质疑某种生活状态“咿呀,还有这样的人啊~!”时,
你能以最好的状态,自信说出:
“嗯,我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星雨小妖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