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1月底在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围绕“突破与发展——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交流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新观点、新实践、新成果、新预见。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以“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为题,从四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在未来各种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历史性的变革,到2016年底,我们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数达到了51.2万所,学历在校生超过2.65亿,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业教师达到了1579万。从不同的学段来讲,九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施,三年学前教育正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正在快速地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总体而言,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已经跨入了世界中上行列。
进入新的时代,我们要高度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转化相对应,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一方面是老百姓迫切需要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需要遵循规律,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
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如果规划得当,学校努力,硬件条件和软件管理水平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办好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教师的长期积累,才能逐步形成,培养好一名学生,教师教书育人是关键。除此之外,还需要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以及校风学风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长期积淀,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简单地堆砌出来,这就决定了这个主要矛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要存在。
为了化解这个矛盾,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式正在从过去的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教师、校长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一、网络教学的新挑战
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突破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的局限性、促进学习者个性化的线上学习以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促进在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教师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互融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创造了条件。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互联网技术、知识数字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知识传递的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互动。现在,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广,绝不仅仅是在校园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这样一种知识传递方式的变革,对学校的冲击首先是教师角色面临转型,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这已是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共识。
一般而言,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的传输阶段,传统方式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听讲学习、吸收知识;第二阶段是知识的内化阶段,学生要掌握、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过程面临颠倒,知识传输的过程要从课堂之上迁移到上课之前,而且通过学生个性化的线上学习来实现。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当然就不能以讲授为主,而是必须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去探究、反思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来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学方式的这一变化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要通过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能探索参与式的教学、探究式的学习,探索翻转课堂,教师要能研发网上的课程、参与线上的教学,尤其是要能把线上的教学和线下的教学进行融合。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教师的规格,进一步优化培养培训的内容,教学研究组织、督导督学机构在这方面也要坚持与时俱进,要尝试去调整教学组织和教师布局,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师考核标准,完善学习效果的跟踪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
当然要指出,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特征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将为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冲击和机遇。教师一定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密切跟踪,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和探索。
在这个方面也不能炒作,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课程教育可以把一门课程做到极致、非常精彩,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的一些素养的养成,比如说人际关系能力、社会公关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全面人格,以及团队精神等等,从目前来看,还要在校园里或者通过社会实践去逐步养成,而在虚拟的环境下,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保持清醒的目光,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真正把功夫放在如何把线上的教学和线下的教学相融合上,放在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改善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上。
二、STEAM教学新挑战
STEAM教育是重实践的、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我们都知道,科学和数学是较为抽象的思辨性学科,而技术、工程和艺术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应用型学科,把这几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STEAM教育这几年在世界各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中国政府自2016年开始,也重视STEAM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STEAM教育是一种探究式学习
基于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学生组成小组,完成相关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同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研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STEAM教育更加重视学习过程
通过科学的探究,把抽象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连接起来,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STEAM教育是允许失败的,更加注重过程,任何成功都是在无数个失败叠加之后才完成质变的。
STEAM教育强调改革评价方式
要把创新能力、时间管理、思考方法、沟通合作等融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去,能够阶段性地检验学生个体成长和不足,有利于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跨学科思维与实践,同时给我们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提供科学依据。
STEAM教育强调实践途径多样化
一是我们要创新教学方式。首先需要提高教师跨学科综合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提出新的挑战。在STEAM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团队合作来设计修订和完善解决方案,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二是重视深化课程改革。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结构,研发校本教材,同时建立STEAM教育的实验室或者是相应的创客中心。
三是要强调多样化的探索。STEAM教育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模式,但它没有一个唯一成功的模式,比如我们可以把STEAM的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可以把STEAM教育融入日常学科教学中,进行多样化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另外,还要强调建立协同机制。政府、学校、家庭、教育社团等要共同参与,同时要强调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资源整合,以形成合力来实施这样的教育模式。
三、高考改革的新挑战
2014年,我国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上海、浙江率先进行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三年之后,上海、浙江的高考按照新的高考方案实施,总体来讲平稳落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需要通过微调解决,有些需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来解决。去年,我国启动了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份在内的高考综合试点改革,今年还有一些省份陆续启动。
高考改革基本目标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考改革的举措非常丰富,包括在考试方式上探索分类考试、一年两考等等,在考试科目和内容的改革上,高中学生可以自选三科,同时在命题上取消文理分科,在招生录取方式上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高校尝试多样录取。这些改革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同时要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这样的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如果我们用应试的视角去解读高考方案,那么这个高考改革就很难深化,很难顺利平稳地推进。我们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基于客观的事实和数据,从艺术素养、思想品德等方面全面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要把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深化课程改革。今年高中的新课标就要正式颁布,同时高中的课程教材要有新的教材,基于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变革学习制度,实施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构建学校教学工作新常态。现在,在浙江、上海的高中,选课走班教学已经成为新的常态。同时,要能积极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设讲座,开展体验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让他们学会选择,能准确做出选择。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教师要适应自主选课、分层教学的要求。通过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二是教师应该是帮助、指导学生进行选择的主要力量,所以要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潜力的能力,要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
三是要探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调整教学组织,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化课表编排,提高教室、实验室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
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相互理解、交流合作和协调发展,基本特征就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成为常态。目前,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教师的国际流动明显加速,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54万,来华留学人员超过44万,而且增长速率超过出国留学人员的速率,根据美国教育门户网站去年的数据,2015、2016学年美国国际学生首次突破百万,超过104万,其中中国内地学生占到了美国国际学生的31.5%,接近1/3,是第一来源大国,同时中国内地去美国读本科的学生,上一学年度又增长了8.9%,现在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数量出现了重要的拐点,已经超过了读博、读研的学生。
另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迅速增长,像中国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已经超过了两千个。办学项目和机构增长,推动了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材和课件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也必然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与融合,这个趋向现在非常明显。
一是要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世界各国政府现在都把焦点聚集到公平和质量这两大议题上,尽管各国的体制不同、教育制度不同、国情不同,但也出现了一些共性的发展趋势,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比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重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善教师标准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提升办学质量等等。
二是要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拓展办学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和沟通合作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要探索国际经验和本土化实践
我们要尊重学生选择和心理发展特征,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要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办学中,特别要强调我们是给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给少数准备出国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这也无疑对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的培养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要强调将外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在鼓励师生走出去、吸引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同时,能够推进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为教育国际化作出我们中国的贡献。
(以上内容根据钟秉林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上的致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