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的产品方法论@知乎

知乎原文链接by张亮
原文发布时间:2017年1月5日

俞军产品方法论的三条新总结

  • 用户价值
  • 用户样本量
  • 怀疑精神

1.用户价值 =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

  • 体验的换算可以近似换算为价格,从而统一衡量标准,将体验量化
  • 量化的维度可以多种:时间、金钱、心理和生理成本等
  • 这个结论可以引导思考,如何将现有的旧体验引导向新体验?思考的依据,可以借力生产要素的变化(如水、煤、电、通信、互联网等),也即红利
  • “不存在没有红利的时期,需求是无止境的”by俞军
  • 需求有三个属性:用户价值、愿付价格、企业成本;需求≈商业价值

2.积累用户样本量

  • 多用自家产品,多读多看多观察,分析每一种用户行为,分析记录归类
  • “用户不是人,是某种需求的集合”
  • 以人群、个人角度出发思考,颗粒太大,不如从用户行为出发进行归类、整理

3.PM能力提升

  • 确定性:需求是否存在,是否有价值
  • 可行性:其他资源能否支持形成产品

这篇文章

继三节课黄有璨老师连发了三篇和俞军老师的谈话记录+心得,张亮老师这篇专栏是他自己口中的“作为听众的雪泥鸿爪”,只是提供了另一个听者的角度。而我又从自己的角度将其中的提纲罗列整理了一下,备注在这里。

后来黄老师也提到过,他理解到的内容和俞军自己的本意应该是有所出入。

俞军老师后来发微信告诉我,说认为我对产品价值的理解算是七成,对用户样本量的理解是五成,对怀疑精神和迭代思维的理解是三成。 - 三节课原文

这不可避免,话说回来又有谁能避免主观理解的偏差呢?

我的想法

作为从业两年的PM,我自知能力远不及文中提到的这几位PM。目前的我还处在整理产品经历,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论的过程中,前路似乎一片雾霾,并不很明朗。只有抓紧时间尽可能的阅读,汲取大家经验,看能不能学为己用。

我自己觉得,做产品在方法论层面很艺术,在执行层面又很理性,其实是一个比较分裂的职业。需要能在不同角色间闪转腾挪,在理性的利益至上的现实社会中不断挖掘和满足感性的、贴近人和自然的运行规律。

方法论是虚的,鼓励自己能早日将执行总结为方法论,也期待有一天能将方法论落实到执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