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审核—质量标准
本人2013年起从事制造企业内审至今,审核范围涵盖了研发、生产、制造、设备、采购、售后等各个版块,今天想写下自己的一些经验/经历,纯属作为自身经历的一个总结,如有不足欢迎提出,一起探讨。
质量审核涵盖内容相当多从标准制定—“质量标准”,标准执行—“标准作业”,异常处置—“不合格品管理”、“批次问题追溯”、“售后问题追溯”,质量问题改进—”测量、分析、改进“,计量器具管理—”量检具“,实验管理等等,本篇文章主要是先从质量标准说起。
定义:
质量标准是指“对产品的结构、规格、质量、检验力法所作的技术规定” 。
审核内容
-
有无产品/过程产品的质量标准
上层文件是否转化:很简单的一种核对方法,抽查现场检验标准与上层技术文件进行对比(检验标准、检验指导书等文件一般由上层技术文件等转换而来),核实检验项目是否全部转化;
-
设计变更的信息未传递到执行人员手里:设计变更一般由技术部门提出,经过评审、签发之后发至相关部门并留存归档(设变的合规性以及设变后对前期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的影响就不在这里提了,又是一大堆),容易出问题的就是信息流程不全面,设变签发后直接归档了,现场执行人员并不之情。问题发现主要还是抽查设变台账/记录,与现场执行相对比,尤其注意<u>设变签发日期与现场标准切换日期</u>,如有差异,可以采用询问、穿行测试等方法,深入了解设变流程,挖掘出失控点。
审核方法:穿行测试、对比分析等
-
能否及时获得有效的标准文件
及时获得,即执行人员能否在想参考的时候可以随时得到,现场审核过程中存在个别车间质量标准做的挺好、挺全、排版也漂亮,可是都锁在柜子里边,放在办公室里边,多少年都完好如新,这不扯淡吗,标准制定出来就是用以指导现场执行的,现场取不到的标准,有什么意义,就算有钥匙或者去办公室拿,这过程得浪费多少时间。审核过程中现场观测即可。
-
有效,即现场存放的标准是有效的/受控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标准变更后旧版标准要及时回收,否则现场存在多种标准,到底哪个是对的?
审核方法:现场观测
-
标准易看、易懂
-
易看,主要是指标准的目视化管理,便于查看;
审核方法:现场观测
-
易懂,即内容简明扼要的明确各种要求,如:公差、计量单位,计量工具要求、频次、检验位置(最好采用图片);
审核方法:现场观察、询问(主要是针对标准文件的检测位置描述模糊的,可询问作业人员是否知晓具体检测位置,需要一定样本量);
-
-
质量标准的内部管理
-
建立质量标准监督机制并有效实施
审核方法:看文件、方案,查执行以及是否具有固定的管理频次,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闭环(万事离不开PDCA循环)
-
质量标准的变更受控
审核方法:是否具备完善的管理规定,管理规定是否执行;进一步审核,变更是否合理,为什么变?变更前是否经过充分验证?变更方案中是否涉及半成品以及切换原材料,变更过程是否降损失降至最低?
-
标准文件变更后的传递
审核方法:参考第1条中的设计变更后信息未传递至作业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