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的形象、威望和发展大计。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不仅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深化,更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关键举措。唯有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决心,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方能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常态化是作风建设的实践路径。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特点决定了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常态化意味着将作风要求嵌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首先,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督机制,通过谈心谈话、民主评议、检查考核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其次,要坚持教育引导不放松,将理想信念教育、纪律教育、优良传统作风教育融入党员干部学习培训体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最后,要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形成以上率下、层层传导的良好局面。
长效化是作风建设的制度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实现作风建设的长效化,必须依靠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完善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将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时固化为制度规范,明确行为边界和惩戒措施,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另一方面,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将作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注重实绩、群众认可的评价导向,激发党员干部改进作风的内生动力。此外,还应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作风问题无处遁形。
常态化与长效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常态化注重的是过程的持续和力度的均衡,强调作风建设的日常性和持久性;长效化则着眼于结果的稳固和效应的延伸,强调作风建设的制度性和根本性。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常态化为长效化提供实践基础和动力源泉,没有常态化的持续推进,制度就可能沦为空中楼阁;长效化为常态化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没有长效化的制度安排,作风建设就容易陷入“一阵风”的困境。因此,必须坚持常长结合、标本兼治,在常态化中巩固长效化,在长效化中深化常态化。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认识,又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毅力。通过强化日常监督、深化教育引导、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考评机制,不断压缩不良作风的生存空间,拓展优良作风的弘扬渠道,我们必能营造出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