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1

图片来自网络

黄昏,阳台上的玉兰初绽,细细的香气随风游进屋里。

客厅里,爸爸妈妈坐在沙发上,女儿坐在旁侧。

妈妈的手臂包扎着白色纱布,凄惨地吊在胸前。

八十岁的小男孩开车带着八十岁的小女孩四处游山玩水,可是不断地出车祸。这一次,为了闪躲,紧急刹车让这个小女孩撞断了手臂。

哪天撞死了人怎么办?

女儿伸出手,说:“钥匙给我。”

爸爸顺从地把钥匙放在女儿的手心,然后,把准备好的行车执照放在茶几上。完全没有抵抗。

“你以后想出去玩就叫出租车,我出钱。”女儿说。


爸爸缴械的那一刻,女儿觉得自己是多么明白事理而且有决断啊!

然而,从玉兰花绽放的那一个黄昏开始,爸爸基本上就不再出门。从钥匙被没收的那一个决断的黄昏开始,他就直线下坠,疾速衰老,奔向死亡。

女儿后来才知道,她是个多么自以为是、粗暴无知的下一代!

因为,爸爸和妈妈这一代人,一生由两个经验铸成:战争的创伤和贫困的折磨。那幸存的,即使在平安静好的岁月里,多半还带着不安全感和心灵深处幽微的伤口,对生活小心翼翼。一篮水果,总是先吃烂的,吃到连好的也变成烂的;冰箱里,永远存着舍不得丢弃的剩菜。

女儿想,她若是用心去设想一下爸妈那一代人的情境,就应该知道,给他们再多的钱,他们也不可能愿意让出租车带着他们去四处游逛。他们会斩钉截铁地说:浪费。


上面,基本上是龙应台《天长地久》第一封信中的片断原文,我只是改变了一下表达方式。

喜欢她的文字。

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文字表达,让我透过文字看到了真实的情境。这种情境所带来的致命的后果,以及对这种后果产生的悔恨的反思,一下子强烈袭中了我为人子女的心。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我想说,我理解龙应台所表达的一切:理解她最初的鲁莽,理解她之后的遗憾与悔悟,理解她放下一切去陪伴自己的老妈妈,尽管此时失智的妈妈已认不出自己的女儿。

“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

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

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

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

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小时候,我们总粘着父母。一旦长大,我们朋友的名单里,往往独独少了父母。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做,有太多的人要见,我们马蹄碌碌,却忘了陪伴父母,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又追悔莫及。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做我们“男朋友”“女朋友”的人,父母,恐怕永远是应该排在第一位吧。

感谢龙应台的文字,给了我触动,给了我启示。

如今,大树犹在,我要用可行的方式,让父母过得随意些、快乐些,让父母永远成为我生活中的男朋友、女朋友!


注: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的乡下渔村。1974年大学毕业,赴美国求学,后获博士学位。现代作家。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部长",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2017年8月移居屏东潮州镇,照顾93岁的母亲,并开始乡居写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一则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 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交情很好,有一次苏东坡拜访佛印禅师,问佛印,说:法师,你看看我像个...
    韧性十足的牛皮糖阅读 613评论 0 0
  • 其实在这些时候 内心的确充盈了恨意 恨现实的不公允与残酷性 更恨自己本身的懦弱无力 真正遭遇了 才有所体会 虚缈的...
    初安耶阅读 317评论 0 0
  • 无论是什么的方式:用幻想的方式、接纳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受、聆听接纳对自己负面的评价等等,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不管...
    简简单单写作阅读 14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