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个例子——
一个教钢琴的老师,对学生家长说:
“下个礼拜开始,你小孩的学费要调涨了,由一小时三百五调到五百。”
家长大吃一惊:“什么?一下子涨高这么多?为什么?”
“因为你孩子弹得越来越好,现在已经进入高级班,所以要招高级班收费。”老师说。
“他进高级班了?”家长嘴一撇,“我怎么觉得他还弹的很烂呢?”
请问,那老师会讲话吗?
如果把句子反过来安排——
“恭喜!恭喜!你孩子弹得愈来愈好,现在可以进高级班了”老师高兴地对家长说。
“真的啊!我以为他很初级呢,”家长笑道,“都是老师教的好。”
“哪儿的话?是您孩子的资质不凡,”老师摸摸孩子的头,“不过这下深入高级班,又要妈妈多破费了,由于小时350条到500,你可得好好用功,别辜负爸妈的辛苦哟!”
你说,感觉不是好太多了吗?
有以上这些例证可以知道,你在陈述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应该先想想用什么方法能造成最好的效果。你是希望对方大吃一惊,还是要他慢慢进入情况;你是希望先提供各种资讯,由对方去组合,再跟你结论印证,还是冷不防的给他一记耳光,再为那“一记”作补充说明呢?
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明白,再举几个例子吧!
冷不妨给他一记
比如你主持选美会,每个小姐都有你介绍出场。
“现在出场的是来自纽约的宾林小姐。”
宾林小姐出场了,在掌声中,你继续报告:宾林小姐出生在纽约市,今年21岁,身高170厘米,体重54公斤,是纽约大学的学生,主修英国文学,喜欢文学,音乐,旅行,希望将来当个作家。”
你这样介绍,是标准的主持选美会的方法。因为每个佳丽在选前都不是名人,对大多数观众而言,也很陌生,所以你可以用“开门见山”、“播新闻”、“作简报”的方式介绍她出场。
慢慢的由你来猜
但是,换个角度,今天如果出来的是个大家拥护的名人时,你就不能这么说了。
你要换“先提供各种资讯,由对方去组合,再跟你的结论印证”的对方的方式,比如你说——
“有一个女孩子,她天生有着甜美无比的歌喉,十岁那年,她参加黄梅调歌唱比赛,得了冠军;14岁推出第一张唱片,15岁,她上了《群星会》节目,21岁,她开始在日本走红,1986年创下日本三连霸记录。她的歌声更陶醉了全中国12亿人口。现在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国际巨星——邓丽君小姐。”
于是,响起雷鸣的掌声。音乐响起,邓丽君上场。
想想看,那场面多美、多轰动,大家的情绪又是多么激昂。
原因很简单——你把群众的情绪,一步一步地带到高潮。
相反,如果你换成主持选美会的方式,一开始就说“现在介绍邓丽君小姐出场,”那感觉会好吗?
而且就算有热烈的掌声,你后面继续介绍邓丽君的话,又有人能听得到吗?
当你的介绍词以群众的反应抵触时,有些人想静下来听你说什么,有些人又要鼓掌,那掌声“如雷贯耳”吗?那气势能不减弱吗?
当你主持会议的时候
或许你要讲:“我又不主持节目,哪需要学这种说话的技巧?”
那么我问你,你有没有可能在公司会议中介绍别人,或主持同学会呢?
你是不是也能在同学会里说:
“有位小姐,曾经是我们班上男生做梦的对象,可惜,她早早就出了国,还做了博士夫人,有了两个宝贝儿子,你们猜,这位贵宾是谁?她就是王玛丽。”
于是原本躲在后面的老同学王玛丽走出来,不是令大家很令大家惊喜吗?
当你主持节目的时候
会介绍人也不会介绍人的效果,是差的很多的。
会有这种方法介绍的,他知道怎样不疾不徐,不多不少引导大家的思想。他不会露出太明显的口风,不会在介绍邓丽君时早早提到日本歌《空港》和中文歌《小城故事》,因为一提,大家就弄清楚了,场面就哗然了。
所以许多歌星演员上节目,一定要挑主持人。他们平常也得拍着主持人,因为主持人一两句话的不同,就可能造成全然不同的感觉。
当你演讲的时候
本章最后,让我把同样的技巧,用在演讲里,给你举个精彩的例子——
有一个人,看起来很倒霉。他有四个孩子,但是早死了三个,他21岁的时候经商失败,22岁竞选州议员又失败,26岁失恋,差点死掉;27岁那年精神崩溃,34岁,他竞选议员失败,再选,又失败,45岁他改选参议员,还是败北。直到52岁,他终于成功了。他成为美国的第16任总统,他是谁?
他是亚伯拉罕•林肯。
这段话多有魅力!
它的魅力在哪里?
它一步步释放资料,让你猜、让你想,最后“光华四射”的呈现“谜底”。
同样一段话,位置前后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
把话说到心窝里,就需要这样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