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什么让儿子从 “抵触” 到 “热爱” ?
“爸爸,我能再下一盘棋么?”听着儿子的话,回忆起之前那个一说下棋就不乐意,做题不顺还老闹情绪的儿子,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他变得喜欢下棋了?
说到儿子的围棋,其实最开始也是爱人和我给他报的“兴趣班”,希望起到锻炼思维和更专注的效果。儿子对围棋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毕竟我们给他报班之前也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
他比较抵触的就是每天用手机app做“围棋大全”。要是今天做的顺还好,但要是连续错上几道题,皱眉、叹气、发脾气,甚至哭出来找妈妈抱都有过,反正各种负面情绪就全都出来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儿子从之前的抵触下棋,变成了现在一天下5盘还下不够呢?
作为一名有咨询工程师背景的数学老师,遇事总喜欢分析原因,希望能找出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最好能提炼出公式来统一解决这一类问题。于是我回忆儿子学围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试图拼凑出让他从抵触变成热爱的原因。
二、驱动力公式有哪些因素构成?
1、目标或意义感
围棋并不是儿子自己选定的爱好,所以学棋这件事最开始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儿子发生改变的第一个标志,是他自己找到了下棋的目标
"给自己围棋app里的人物换个机器人的形象!"
听着很难以想象吧?他找到的意义并不是变得更强大或赢很多人,就是简简单单的想换个虚拟形象。
形成驱动力的第一步,是你得有一个感觉有意义的目标。
2、愉悦的过程
在儿子因为连续错题而被难哭的时候,我们都会先抱抱他,等情绪稳定后再跟他沟通:做题的目的本来就是练习不会的题目,如果今天50道题全对的话,只能证明这些知识点你掌握了,但你并没有取得任何进步。所以发现错题才是值得高兴的事,认真思考错题并弄懂后,自己不会的题就又少了一道。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儿子表面上并不是特别接受,他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悲伤情绪里,但久而久之,这些道理他就慢慢都懂了。另外在他连续做对题目时,我们也都会及时表扬他的认真与大局观,他的兴致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淡化枯燥与挫折,帮孩子把整个过程变得更愉悦。
3、成就感
如果说平时的学习过程需要愉悦感的话,那阶段性的就需要帮孩子找到成就感,也就是愉悦感在短时间内的爆发。对儿子下棋来说成就感就是跟真人对弈并赢棋。
之前儿子跟真人下棋是心存顾虑的,多半也就是怕输棋。但这次在新app里,为了实现多挣积分更换主题人物的目标,儿子就从之前的题库里下棋变成跟真人对弈。开始赢了几盘后就越来越爱下。能赢真人的成就感无疑是大于做对题库里的题目。
随着积分越来越多,他在app里的级别也越来越高,所以成就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他不断“升级赛道”,从最开始跟低水平的下,慢慢跟相同水平的下,等级别再高一点,偶尔还能跟比自己高两个等级的对手下。
成就感也可以看做一个个里程碑事件,其作用就是不断巩固慢慢积累起来的信心。
4、成长型思维
有一次儿子看到下棋对手的昵称是“***老师”,就马上哭丧着脸跑过来说“这哪下的过啊?”我只好安慰他说“也许是其他同学起着玩的名字,不一定真的是老师,你先下下看,但一定别轻敌”。
没过多久儿子就输了这盘棋,但他认输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邀请对手再下一盘,只不过对手已经退出房间,所以无法应答。我就问他为什么输了,还要再跟对手下一盘,他说觉得不服,还想再下。通过这句话我觉得他已经慢慢明白了:
失败并不是对自己能力的终极评价,只是证明你现在还不够好,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而已。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出了“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所以他们不介意尝试,不惧怕失败,因为失败不仅不会证明他们不聪明,反而会帮助他们更有针对性的提高。
对孩子来说,具备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让他们更愿意开始实现一个目标,更愿意接受挑战,也能更客观的看待失败。就像书里所说的:
“你所采取的观点会对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三、提炼出的公式有什么用?
通过研究儿子围棋兴趣激增这件事,我发现:
学习的驱动力 = 觉得一件事有意义(目标)+ 具备成长型思维愿意尝试(启动)+ 过程的愉悦感抵消枯燥(行动)+ 成就感增强信心(巩固)+ 成长型思维正确面对失败(意外)
那么这个驱动力公式在其他领域是否有效?特别是当前孩子在家自主学习阶段能否提升学习的驱动力?下一篇文章我将继续跟您聊聊:
1、为什么孩子喜欢体育运动或电子游戏却不爱写作业?
2、“梦想地图”如何能帮孩子找到目标和意义感?
3、驱动力公式能帮孩子爱上写作业么?
了解亲子教育知识,追求个人高效能管理,王老师陪你读书。全网同号,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