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每一种秋天

    产假与哺乳假的漫长隧道尽头,光线的形状有些陌生。

    重返职场的第一周,我坐着滴滴快车,驶向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车座后背挂着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一个柑橘被精巧地剥开,橘瓣如花般绽放。旁边手写着一行字:“一个柑橘,就是一场最小规模的秋。来自南方的秋,也送给此刻北方的你。欢迎你坐上滴滴,去往每一种秋天。”


    去往每一种秋天。这句话像钥匙,打开了心中积攒了一整年的沉默。过去的一年,我的世界被压缩成以婴儿床为圆心的三公里。时间不再是线性的钟点,而是以喂奶、换尿布、陪玩、哄睡为刻度的循环。如今行走在落叶满地的街道上,有种奇异的错位感——仿佛身体已踏入职场,灵魂的某部分还滞留在凌晨三点的育儿灯下。

      在这场母职的沉浸中,我一度交出了“自我”的权杖。而我的武器——那种执着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在密闭的空间里调转了矛头,对准了我自己。我陷入强迫性穷思竭虑的循环,反复咀嚼着一些过往的关系、一些无解的问题,像一个情感会计,非要在一笔烂账里核算出盈亏。

    单位正经历一场十年未见的人事轮岗。一场静默的海啸过后,我成了留下的少数。像一棵未被移栽的树,看着周围熟悉的风景被重新排列。我换到了新的科室,一个不再需要频繁下乡检查的地方。这让我暗自松了口气——终于能从“妈妈”与“铁军”的双重奔波中,暂时抽身。见到久违的同事,每天能聊上几句与奶粉和辅食无关的话,竟成了一种奢侈的快乐。这种属于社会人的、简单的连接感,像久旱逢甘霖。

    与此同时,我的小朋友正在家里,以他自己的速度生长。于我而言,这是一场长达一年的、高强度的“母职沉浸式体验”。而他的成长,便是这份工作中最辉煌,也最私人化的 项目成果。他的语言从叠词进化成了四五个字的连续指令;他的认知从混沌中辟出路径,能奶声奶气地从一数到十,能在你念出“床前明月”时,精准地接上“光”;他的身体挣脱了爬行的束缚,从蹒跚学步升级到带着滑稽姿态的可爱奔跑。十颗牙齿在他口中排成小小的仪仗队,用以品尝这个世界。他不再只是一个满足生理需求的幼崽,而是一个人格初显的小人——他会为了达到目的而狡猾地耍赖,会因不满而愤怒地扔东西,也会在指令下达后,给你一个得意的小眼神。他拥有了自己的脾气,也爱上了依偎在怀里听故事的时光。他的成长,是我这一年来最专注的“项目”,却也是我“自我”曾经彻底迷失的坐标。而如今,在他逐渐获得的独立性里,我仿佛也被归还了一部分失地。

    在这重返人群、重建生活的当口,我回头,向青春要了一个答案。我与高中时代那个曾让我耿耿于怀的人做了最后的对话。也和那个勇敢无畏、充满生命力的自己道别。我终于明白,那是个由我亲自编写、却未能上演结局的青春爱情故事。而“爱而不得”本身,会赋予那段感情虚假神圣性。我怀念的从来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敢于毫无保留、光明正大去喜欢的十六岁的自己。这场跨越十几年的“祛魅”仪式,完成于我人生重启的这一刻,仿佛是一种必然,好像十六岁的回旋镖,正中三十岁的我。好像真正的成长,不是我终于得到了答案,而是发现,那个你追问了十几年的人,根本配不上这个问题。回旋镖最终审判的,是自己曾经奉若神明的价值体系。

    所有事情都在同一时间发生,或许并非巧合。职场的变动,是外力强行刷新了我的外部环境;青春的告别,是内力清空了我的情感缓存;而新科室、老同事,则提供了重建所需的支持与空间。这一切,都为我这个刚刚结束“母职沉浸式体验”的假装大人的小孩,腾出了一片可以重新呼吸的天地。

    重建自我是艰难的。就像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每一砖一瓦都需要亲手拾起。有时,旧日的情绪和惯性会如野草般复生,我执着的自省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我深挖根源,也让我饱受折磨。但如今,我正学习将它从自我攻击的武器,转变为自我建构的工具。天气很好,秋光澄澈。我的孩子在长大,而我,也终于在向前走了。

    下车时,我想起那个柑橘。是的,一个柑橘,就是一场最小规模的秋。它不宏大,却完整自足;它甜蜜中带着一丝天然的酸涩,像极了生活本身。而我,正带着母亲的身份、职业女性的履历,和一颗被时间淬炼过的心,坐上了生命的这趟车,去往我的,每一种秋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