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疟疾的药,被换去治新病,故事由此展开。
整理信仰,告一段落。
在家的时间常被喊去淘米。因为我做得精细,像化学实验一样。
说来惭愧。我的化学水平在最初的两年飙升到巅峰,而后骤降至今已经两年半。若下降速度不逊上升速度(事实也确如此),现在大抵在海平面以下了。
重拾化学,却是为专业——药。不换汤不换药,换了一种病。
在一个国际的网络平台上,认识了与我共同信仰的热带国家小姐姐。她在官方app里的签名是“这里没有四季和天灾,但也等不到我爱的你”。能画能写能唱,挺热情的。
在平台上,我找到了自己学校,发现全是国际部的人士。与当年相去甚远。页面没换汤,和小姐姐聊天也没换药,只是患病所以换病。
音乐往往承载了初唱初听时的记忆。文字和图片亦然。文字的用词习惯,图片的细微一隅,都是接通时代神经的。甚至是一行简单的有效或失效的网址。这其中就有Qzone。在某个时刻,QQ空间占据的是blog或人人网的生态(病床)位,而今pc端非好友已不可浏览。可谓典型的换病不换药了。
小学时我曾有blog。账号密码忘了。今日注册了微博,用了统一的头像和昵称。注册的平台不少,发言不多。实无力打理so many accounts。
可是看到某一篇还是凄凉了心绪。文风潇洒又细腻,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的写作,不知以“知性女子”形容之是否适当。终归有一天,所有的读者和作者都会从世上消失,不带征兆。留下的文字页面,也不知会被冰冷的服务器硬盘保留多久。换病不换药,在这个层面上也是没有药可以换的。
无解与错解之间,我宁可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