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春节期间,山东大学“匠心拾遗”团队完成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保护与传承现况的调研工作。
本次实践活动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严格落实山东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方案,利用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高效、高质的调研。
活动前期,各队员利用寒假回家的机会,在家乡本地进行了采访调研,在进行线下调研时,我们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严格的疫情防护工作,走访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相关部门以及几位代表性传承人。经后期整合,我们共对广东东营、安徽淮北、湖北潜江等十余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活动后期,我们采用线上电话采访的形式,联系了四川、重庆、江苏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与几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的较好的地方,政府对非遗项目的关注度更高,相关资金投入更充足,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体现出产品化倾向,而对非遗的宣传除了传统模式,也开始实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并尝试与互联网结合进行宣传推广。
千年光阴弹指过,未曾磨染是初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蕴藏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思想精髓、文化理念,不仅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原生态的史料价值,还具有内含智慧结晶的科研价值。因此,愿我们能一起来关注非遗、走进非遗、宣传非遗,为非遗的价值赋上当代色彩,让非遗“非遗”,用匠心“拾遗”!
文/王泽妍
图/山东大学“匠心拾遗”团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