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文学的世界开始阅读的时间,我不算早,大概小学二年级时我的大姑妈送给我两本童话书,一本格林童话,一本安徒生童话。那是两本带有拼音的小书。大姑妈给我的时候,我还记得她告诉我我应该多读书。在我幼年直到青少年甚至青年的时期里,大姑妈总会叮我。但其实在那以前,我也偶尔周末跟我老爸一起去下书店,然后买本把本我感兴趣的书。那个时候的感兴趣是不是最单纯的?那个时候,我喜欢的是解谜类的书,还有我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磁带。尽管大姑妈总感觉我没在读书,可其实我感兴趣的是对知识的学习。我从没对她强调过。
小学毕业之前,我爸爸再婚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从那个时候起,开始走下坡路。这与重组家庭本身的关系是间接的,最直接的是那几年下岗成“流行”。尽管老爸的工作相当稳定,但那个时候的收入并不能满足一个四口之家的支出,尤其当家里还有两个上中学的孩子的时候。我记得那个时候开始压力最大的便是钱,每次到了开学的时候我是最焦虑的,因为该交学费了,老爸焦虑外漏。也因此,买书成了生活里的一种奢侈,那个时候我亦觉得买书很有格调,除了对我来说有“物以稀为贵”(因为那会儿课外书看得极少)的心理状态之外,就是网络小说作家和先锋作家的涌出。那个时候买过和读过的作家是痞子蔡、宁财神和安妮宝贝。痞子蔡的小说是这种类型的小说里,我读的第一本,而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是我第一次深刻地被吸引,动也不动在书店看完的唯一一本书。那本书并不厚,所以大概两三个小时便看完了,其中的原因还有我真的掉进去了。那个故事,我到现在都没忘记,而这已经过去十六七年了。去年它被拍成电影,并获得好评,获了奖,可我好像还并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我更想留下,留在脑里的是自己曾经想像的画面和自己理解过的七月和安生。
到了高中,由于在班里极为风行,我读了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版权的问题无关于作为读者的我)。这本书比较让我震撼的是它的语言的运用,用一个方言如火纯青地形成一整本小说,故事还跌宕起伏,情绪丰满。作为一个写作文很一般的普通的高中生我,那真是极好的。因为如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流连于书店时,我就继续看了郭敬明的书。除了《梦》以外,我几乎把所有的作品都搬回了家。那些作品印象里都是散文,都在讲自己的高中生活。恰巧正在读高中的我,找到了归宿、共鸣和情感发泄处,这是我为什么一本一本买回所有的书的理由,依我所记得的话。前年时我认识的一个日本人居然知道郭敬明并且喜欢,于是我一激动把书全送给他了。他很感激。
到高中毕业为止,我的这些读书活动留给我两个影响:我极其向往上海的生活,我极其想学中文系或英文系或编辑出版类专业。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填报了这些专业的志愿。最终,我去了英语系。
现在,我早已经不是英语学科背景的人了,这种学科背景的变化以及人生道路的变化,大多是我对现实的妥协和逃避。妥协在于,我一度放弃了去上海的“梦想”,我几乎完全不再想要去成为一个作家了。前者因为此后的十年里,我去了不同的地方上学,除了上海。后者是因为我的学历越来越高,却离文学越来越远。
最近做过的最文学艺术的事情,大概就是去参加一个话剧演出了吧,而这件事情似乎正在威胁我目前的“前途”。
二月底去演出时,坐了大巴,因为要去另一个地方。坐大巴的时间有点儿长,差不多是四分之一天,所以我和邻座的人也聊了很久。她是一个刚二十未出头的小女孩儿,包里放着一本这十年新出的作家的小说(这么说的意思是要表达它不同于经典文学),一个人在旅行。她让我想起了和她差不多年纪的我,于是我跟她说起我曾经想要成为作家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