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家住哪?”
“皮条胡同。”
“哦,我离你家不远,我家住王寡妇斜街。”
到今天来看,这种对话一定是个虚构的段子,但放在过去,这完全可以在生活中真实存在。
事实上,北京过去真有“皮条胡同”、“王寡妇斜街”这样的地名,而且互相离得不远,那天我从它俩中间步行穿过去,也就二分钟。
在过去,这两条胡同都属于有名的“八大胡同”范围内。徽班进京的时候在这一片落脚,小凤仙、赛金花她们曾在这里坐台,卖艺卖身两不误,寻花问柳皆相宜。
如今物是人非,八大胡同卸了妆,去掉了那层抹了几百年的胭脂味,回归到了市井布衣之中。
为了避免后人出现开头对话的那种尴尬,如今皮条胡同改成了东壁营胡同,王寡妇斜街变成了王广福斜街。
一起改名的还有小凤仙,她后来改名张洗非。这一改,也让一个曾坠入风尘的传奇女子彻底坠入凡尘,从此无人问津。
一个世纪之后,我重新走进八大胡同,一次不够,两次,两次不够,便又来逛了第三次,听街坊们唠他们的家常里短,看孩子们在胡同里调皮捣蛋。油条在锅里如欲望在迅速膨胀,豆腐脑在入口之前依旧是一副热心肠。鸽子在阁楼上俯看着尘嚣,下巴贴地的小狗懒得抬眼张望……
有了所见所闻的如此种种,似乎心里多了些底气,于是唤醒我在这些天整理的那些胡同往事:蔡锷和小凤仙究竟有一段怎样的情感?蔡锷和袁世凯是否也有过”执子之手”的美好初心?不妨听我在这一期“路边摊”为你絮叨絮叨。
在这之前,人们对蔡锷和小凤仙的了解,大多来自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先生导演的电影《知音》。电影里蔡锷与小凤仙以琴会友,一曲《高山流水》成为知音。于是,这次我也请来会弹古琴的老朋友张霞为我站台,和陈怀皑陈凯歌父子一样,他也是个电影导演,这一次,也算是圆了他在八大胡同卖艺的心愿。
张霞是假装卖艺,真正卖艺的小凤仙在陕西巷工作,她在这里“高山流水觅知音”,遇到了蔡锷,此间的风光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