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豆豆9月份要上一年级了,到底上哪个学校呢?
是小区附近的公立学校、还是去市里面数一数二的小学、又或者是去寄宿的私立学校?
不仅我为这个事焦虑不已,身边的朋友也为我出了不少主意。
每个人推荐的理由非常充分,他们的回答却让我更焦虑:如果选了A学校,以后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初中怎么办?如果去B学校,晚上我没时间辅导作业怎么办?如果选了寄宿学校C,豆豆这么小,心理健康会不会受影响?等等,无数个问题在我脑中转来转去。
2、
去年,我们要做一场以到场人数和签单为目标的活动。
面对时间段不好、平台不够强等不利因素,大家对这场活动缺乏足够的信心。
经过几天的思考分析后,我告诉小伙伴们: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期待放在活动当天,与其焦虑地猜测活动当天能到场多少人,不如把准备工作做充足。从现在开始的30天内,我们制定阶段目标、分解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每一天的分解任务。
接下来,我们的行动非常明确:前15天完成第一个小目标,后10天完成第二个小目标,等到二个目标都完成后,我们小组已经能预测活动当天的效果了。
果然,活动当天到场人数、签单数与我们预期的数字差不多。
3、
突然,我意识到,豆豆的上学问题我大可不必焦虑,我可以把工作中的成功例子,运用到豆豆的教育中。
在家长负责的教育阶段,我期望豆豆成为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
虽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它还是有些明确的内容指向,比如独立性、综合性、心理健康等等。
针对完整人格的目标,小学阶段分配到的任务大概是培养独立能力、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
明确了小学阶段的任务后,我权衡了ABC这三个学校的各自特点,C学校相对更注重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以及沟通能力,所以最终我会选择C学校。
如何完成这些任务?用什么方式去完成?如何获得反馈?等等问题是需要我和孩子在6年里共同应对的。
当然,每个学校各有利弊,孩子的成长也不仅仅依赖学校。孩子教育中,更重要的是家长如何自我学习升级,发挥身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