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许多冲突,都是因为自以为是,或对彼此动机的误解。
我们的所言所行,其实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能试着以同理心设身处地去了解别人的感觉和理由,也许冲突就不会发生了。
同处有情世间的我们,都是难能的因缘聚合,彼此换位思考,以共情的、皆大欢喜的方式面对,就有利于消弭彼此的分歧。
人与人之间,并非总那么和睦,摩擦与冲突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
无论是利益驱使,还是性格使然,多数冲突源于“自以为是”。若是能够多为他人着想,则冲突可消。
对于正在发生的摩擦,尝试着易地而处,定然可以消弭分歧。
师徒二人云游至荒野,见泉水清澈,取钵欲取水而饮。上游有一妇人,扬起草木灰撒入水中,顿时泉水浑浊,无法饮用。
徒弟愤然说道:“这恶妇知我师徒二人口渴难耐,却故意污了泉水,便是恶行,必得恶报。”
师父镇定地说道:“事出未必无因,且等等再看。”
片刻之后,那妇人急急忙忙从泉眼处赶来说:“这眼清泉水质特殊,生饮则腹泻,见你二僧欲饮,情急之下才污了泉水,待我煮沸再饮。”
妇人煮水之时,师父对徒弟说:“自以为是便是非,口出恶言即为恶,当慎之!”
徒弟愧然称是。
这个小故事,足以说明自以为是未必就对,反而会造成误解。
因为沟通不畅,对于事物有了错误的理解,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是典型的自以为是。
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这样的做法万万要不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又怎能如提线木偶般让别人操控?
“我是为他好”“我的意见很正确”等这些说法,全部都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与其强行扭转他人,还不如因势利导,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才能感受到别人的想法。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消除误会、化解冲突的有效方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于是就加重学业,将孩子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效果却微乎其微。这个时候,就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
一味地增加学业,反而会激发逆反心理,还不如顺势引导,专注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往往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能因为“都是为了你好”,就将自己的想法强行施加于人,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则很多难题可以迎刃而解。
就算误解很深,无法快速消除,亦不可过于急切而激烈对抗。针锋相对只会适得其反,最终伤人伤己。
以同理心待人,是关系和睦的润滑剂,相互理解、换位思考,是消除争端的根本原则。
与人相处时,一定要体会彼此的甘苦,理解彼此的感受。你的感觉,我最懂,体谅他人之处境,明白他人之用心,可以将天堑化为通途。
摘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作家:加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