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有过这样一番体验,当你在思考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时,你觉得这个答案应该有一个基准,大于0或小于0,但不论答案是什么,你心里总有一个基准,然后基于该基准来向上或向下调整答案。这个过程就是“锚定效应”,那什么是“锚定效应”呢?“锚定效应”就是当人们对某人某事作出判断时,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而这些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会成为一个基准,人们易受到该基准的左右,说的更确切一点,它们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会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一处。
锚定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遍也很重要。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那么锚定效应的形式是什么呢?它是怎样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触发的呢?
锚定效应的第一种形式,它是在进行刻意调整时发生的。请思考下面的数学问题:
若直线y=2x+a与y=x的平方-1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值为多少呢?
其实这个问题会不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最先在你脑海里出现的数学就是锚定数字(锚定值),尽管你知道你能猜对的概率极低,但你不得不寻找从这个锚定值上移开的依据,将其调整到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从一个小小的思考问题可以看出,调整就是刻意去寻找离开锚定值的理由,并且调整是一个谨慎而有意识的行为,但比较遗憾的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锚定效应的第二种形式,当我们提出一些简单问题时,对该问题的相应记忆的选择性会激发锚定效应。就举一个特接地气的例子,估测一下中国饮料的平均价格,高锚定值的人的脑海里会率先出现咖啡,奶茶这种昂贵的饮品。而低锚定值的人的脑海会率先出现矿泉水这类销售量比较大的饮品。这就是选择性会激发锚定效应,不过大脑大多时候对于提出的简单性问题常常没有主观判断,而是下意识的行为。而选择性则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那么“锚定效应”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市场呢?或者说我们有没有被“锚定效应”套路过呢?
“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什么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在超市里经常能看到,某某某今天大甩卖,但是要限量购买。如果有那么几天超市里会摆,“某某某每人限购多少”,但是过了几天,超市里又摆,“某某某不限量”,顾客在限购时平均会买一些,但是在不限购时购买量反而会降一些。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会让我们更容易受影响,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某一处。同样,不仅仅是超市。在其他方面也有所适用。比如,在市场交易协商中,率先出击的一方往往具有优势。如果价格谈不拢时,先发锚定有着重大影响。若对方提出过分无理的要求时,你就不应该委曲求全,而是态度坚决的告诉对方,若以对方价格交易,谈判必将破裂。
那应该如何尽量避免锚定效应呢?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不例外,常常受它的影响呢。那么我能想到的就是“集中注意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尽量“为别人着想”,也许是一个避免锚定效应的好办法。但锚定效应也并非一无是处,世界上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有用与无用,只是看在什么场景下适用不适用而已。而这其中也需要慢慢摸索,用心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