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值班,走进各班时,孩子们已进入甜蜜的梦乡。生活老师都在悄悄地洗花、修花,这是她们周一的工作流程。
北方的春天在此时,春的气息还不明显。屋子里依然有暖气,但室外还很冷,时不时伴有沙尘,所以室内空气比较干燥。再加上多尘,班级卫生就容易脏。特别是经过周六、周天的休息,室内更干燥,盆花也容易干。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为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主管生活组的保教主任就把周一安排成了洗花、修花的日子。
今天正逢周一,生活老师一上班就开始洗花。z老师把楼道窗台上的花全部搬进教室卫生间,小心翼翼地用抹布一盆一盆擦洗,仿佛在对待一个熟睡的婴儿。
那些嫩绿的叶儿越发鲜活,片片向上仰着脸儿,活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凑在妈妈身边听故事或等妈妈给好吃的。
y老师也正在洗花,她用水管轻轻把花叶洗净,又把花盆底座的水全部清干净。问起为什么那样做?她说“花已经浇透了,底座盘里就不能有过多积水,不然花不透气,根就会腐烂,那样花就会死的。”
听了她的一番话,由衷感到欣慰。单位就需要这样的人,做什么事稍用几分心,做事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看她们班的花,各个叶肥色绿,枝叶茂盛,生机勃勃,春天仿佛就在她们班。
x老师正在把花盆里的黄叶捡出来,她说她发现花盆早班老师已浇过水,现在就不用浇了,主要把花盆擦干净、搭理好就可以。
走进g老师的班级,孩子们安静地入睡,她们班的花已洗干净,全部放在了花架上,干干净净,枝枝向上。
从一楼转到三楼,每个班的老师都在洗花,有的在擦,有的在捯饬叶子,有的在整理培土,感觉每盆花都精气神十足。
但也有两个班的老师没有擦洗花,是在做课件。问其原因是计划下午再洗。我没有过多打搅,只看看她们班的花就知道了一切。
窗台上的花,大多都枝叶卷曲,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散发一样铺着。并且大多叶子都发黄,花头明显比其他班的小,整个花就像霜打过一样无精打采。
我把她叫出教室,领着她看看其他班的花。看完之后她深感不好意思,即刻动手开始查看花盆的干湿度。
我没有说过多的话,只微笑着说让她赶快去实践,希望把花也养的枝肥叶茂,精气神十足。
走在楼道里,看着每个班级门口、窗台上的花,有的层层叠叠,叶儿发亮;有的花头抽出新叶,油绿油绿;有的枝蔓拔高,亭亭玉立。
突然我发现,花的长势如养花人的工作状态!那些在工作中主动积极的老师,养的花也是精神抖擞,扬眉吐气;而那些在工作中被动接受,什么事都“慢半拍”的老师,养的花不是黄了叶,就是旱了水,花的长势也“漫不经心”。
单位里养花目的是让环境更温馨,更适宜师幼生活、工作所需,让大家在休息的空隙里看见绿色有一种轻松感。
有的人总能投入心思地去养,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间施肥,自己完全可以掌控。而有的人就会当成一种被动的工作,说一星期浇一次水,就是看见花已干渴,也不会主动去浇。因为时间的限定往往人人会觉得浇花的时间没到,至于花渴死,那是天气太热造成……
于是想起一篇文章中所举得故事《三个石匠敲石头盖教堂》。第一个石匠说:我每天都再切、敲,永远也做不完,这个苦要做到死才休喔!”第二个石匠说:“有做就得有吃,一家温饱,感恩!”第三个石匠说:“我在盖教堂,这样盖不易受风雨浸湿,我的后代都会因为来这教堂接受上帝的教诲而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第一个石匠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是一种生存状态;第二个石匠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是一种享受状态;第三个石匠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是一种发现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就是,同样的工作,心中的想法不同,感受到的幸福感也不同,工作的效果更会不同。
故事中第一位石匠把工作当成了谋生的唯一途径,所以他找不到快乐。第二位石匠家虽有感恩之心,但把享受放在第一位。第三为石匠心怀虔诚,把工作当成发挥自我才能的舞台,并希望后人更加美好。
养花的人也一样,如果把养的花看成是一种艺术品,那么养花时就会用心浇水,用心观察,用心施肥,甚至如何修剪都会去主动去做。因为她要打造一件艺术品,让自己赏心悦目,让他人也心情愉悦。
人生在世一场,不应该常常消极应付,被动接受;而应该保持阳光心态,积极进取,向善尚美。这样工作即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潜力,还创造、发现了新的机遇!
愿我们做拥有积极心态的养花人,在花的长势中投射我们积极向上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