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觉察我是个比较难提需求的人,同时我也是个害怕别人给我提需求的人。当我提需求的时候我害怕被拒绝,当我拒绝别人的时候又担心别人会生气。
为什么会这样了,在今天和孩子的互动中我看到了这一切,看到了世代的伤痛如何从上一代传到了下一代,痛并欣喜着。
今天孩子对我有需求的时候,我那时候很累就有情绪的拒绝了她,她很不高兴。
我感觉到我的做法不太对,但是一时说不上哪里不对。后来我觉察到我在一种不受控制的无意识状态。
于是我开始剖析自己和问题,孩子有需求本身没有错,我不想满足她本身也没有错。问题是我带着情绪拒绝了她,孩子的生气来自于被我拒绝的时候感受到了她自己不够好。她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加上我让她觉得自己不应该提需求,提需求会让妈妈不开心,所以她有愧疚感或者羞愧感。
我再深入探索自己的模式,意识到我是在一种自动化的模式状态:小的时候如果我有需求,父母很忙也会很不耐烦地拒绝我,就和我今天拒绝我的孩子一样的情绪。这样的模式应该延续了很多代,就像一条无意识的河流,流经我这里的时候才突然被我看见,原来如此。
这样的模式导致我很难跟人提需求,因为担心被拒绝给别人添麻烦让别人讨厌。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上课去坐高铁,她很自然的叫旁边的一位男士把她的箱子放到行李架上,好像就在和自己的亲人提需求一样,那位男士也很欣然地接受并帮助了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觉察到我是做不到像同学那样自如的提需求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配得感原来会导致那么清晰的不同。
今天我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我父母对待我的方式是一样的。当我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去给孩子道歉,她很快也原谅了我。
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觉知,我的孩子就要和我一样,被我在无意识的模式下深深的种下提需求的羞愧感和不配得感。我跟孩子说,你所有的需求本身没有错,我不能满足你也不是你不好,也不是我不好,是我自己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不带情绪的和你好好的表达。我刚才那样的态度确实很不好,你是一个好孩子,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也没有刻意地教过我如何用正向的方式表达拒绝,我不知道怎么拒绝我很不想做的事,所以对你带着情绪。请你原谅妈妈,我正在学习,我边学边用,希望你以后也明白:
你所有的需求本身都没有错,但是别人有拒绝的权利,别人拒绝你的需求不是你不好,只是别人做不到。
我拒绝你不是你不好,也不是你不该提需求,是我不想做,我做不到,我的情绪跟你的需求无关,是我担心我拒绝不掉,所以才会有情绪,但其实我做不到,跟你好好说,我知道你会理解妈妈的。
你也有拒绝别人的权利,你拒绝别人也不是别人不好,是你做不到,做不到也是可以的,你可以拒绝别人的。
经历过这样的情绪波折,看向自己的问题源头,就好像无意识混浊的河流又清澈了一些。
练习不用担心的提需求和不带情绪的表达拒绝,知道拒绝的只是需求,不是这个人。从我做起,疗愈待际传承的伤痛,改写自己和孩子的命运。我们可以更好的沟通,我们也可以更好的养育自己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