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
故:旧时所得、以前学过的知识。
新:今之所得、新近感悟的知识。
为:成为。
师:老师、师表。
这段话耳熟能详,一般初中毕业的人都在课本里学过,所以简单解释如下:
夫子曾经说过:“通过温习旧知识而能知晓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求学,一种是自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前者,是眼睛向外,立足他人,向周围人学习;“温故而知新”是后者,是眼睛向内,立足本身,向历史学习。每一个成大器者,无外乎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的温故,而每一个创新者,无一不是通过温故而获得新知的。
张居正借孔子的口说了这么一段:“若能于旧日所闻的……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书读百遍,反之于心,深玩其理,其义自见。有些好书,每阅读一遍都有新的启发;有些知识,每回顾一次都有新的升华。
由此可见,温故而知新,是一个人纵向进步的能力,又是一个人“学而时习”的不断加深,还是一个人知识体系的自我迭代,更是一个时代“以史为鉴而知兴衰”的前提。
接下来,讲一讲“为师”。
从文中可以推测,可为师只是“师”的一个条件,善为师者还有其他很多条件。西汉董仲舒曾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意思是“善于当老师的人,既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还要时刻慎重自己的言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因材施教,不要让学生感到急躁、苦恼,要考察学生擅长的方面启发并成就他,因此能事半功倍。”可见温故而知新,只是善于当老师的所有条件中的第一个——不断完善学术体系。也可以这么理解,温故知新是善为师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带着思考温故,带着问题温故,每个人都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我曾经反复说过,只要在一个领域、一个方向上持续用力,只要保持一种热情,用愚公移山的韧劲,必将在这个领域或方向上大有作为。这样的人,不是师长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