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提笔之前,我曾觉得文思如泉涌。但是真正去敲击键盘之后,有发现无数条思路凝结在一起,却无从下笔。我想这就是我重新学习写作,希望能够拾起写作兴趣的原因。如果可以把逻辑清晰的思路幻化成文字,并将敲击文字时的心流注入与字里行间,我认为是一种本事。
其次,我目前的工作是对外汉语老师。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成为一名对外汉语老师必须具备高级写作这种纯熟的技能,而是多年来的职业习惯使我的遣词用句愈发简单:我需要在脑海里自动生成表达结构,然后按着不同学生的水平,将同级词汇放入句式中,用最简洁地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抽象的词汇就完全摒弃掉了,当然,脑海中关于想要表达出的意象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淡化了。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工作有误解,觉得大家努努力或是不够努力都能做得很好。从事了十年,直到现在,我一刻也没觉得它容易过。反而我察觉到我失去的那一部分——一个人是需要找回全面的他自己的。我想找回它。
然后,我想说一说我和趁早的关系,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我想是“得失之间”。早在2012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潇洒姐,认识了趁早。当时她的微博里写到希望用户们为效率手册提一些建议,我提了“加入月计划页面”这个建议,当时因为这个建议得到采纳,我得到了一本配着潇洒姐亲手写下的题词“小绯红”。那一刻我为我的“趁早行为”感到骄傲。但是趁早的故事并没有真正开始。因为抱着那本小绯红,被挤压在学业工作城市和国家的转换之中,在自我构建和被构建之间,我消失在2013年后的尘埃中。故事的两次阶段性结尾,分别发生在2016年生日后哈尔滨的冬天和2018年上海的又一个冬天。我怀着信念踏上旅途,揣着火车票和机票,留下了匆匆模糊的合影。我发现我看到了那一群人,但是我并不能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最后,当你们看见了我的文字。是因为我坐在已经半封城的家里。我开始有序地工作和学习;在无人的清晨跑步,在keep上健身。我的心流时间越来越多,我也开始对不喜欢的事情说不,对自己宅家的生活没有倍感孤独而是心怀感恩。我开始以“分”为单位记录我的生活,满眼表格和饼状图;我开了一个微博只用来埋头打卡,上面list的内容越来越多。当我开始敢于和别人介绍我的特长是“自律”时,我想,是时候可以真正来报道了。
这就是我洋洋洒洒一千字“我为什么写作”的原因。我再一次想到孩童时期每一个作文卷子上的“优秀”,它曾承载着万分之一的欣喜和梦想。我开始写作,与千千万万个你们并肩。
对了,学生时代的老师常常给我的评语中有“娓娓道来”四个字。所以,我的笔名,叫做默娓。虽然不曾最早,但是好故事总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