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是农民起义出身的皇帝。在他登基后,他废除了秦朝创立的郡县制,而行封建制,“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利焉?弊焉?
我认为有利。
郡县制是秦始皇为了加强皇权、方便统治而创立的制度。同时,他也废除了封建制。秦始皇为什么废除存在了百年的封建制?因为在中国大一统之前,中国分裂了百年。
自东周齐王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始,洛阳的周王朝就有名无实了。其他的诸侯国都开始与邻国开战,大国吞并小国,小国想办法与其他小国联合。这段弱肉强食的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逐渐的,几百个诸侯国变成了十不到,又从十个不到变成了七个:韩、齐、秦、赵、魏、燕、楚,战国七雄。然后秦向东攻打其他六国,最终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知道封建制的弱点就是无法钳制诸侯。而他是不会让自己的辛苦白费,所以他吸取了东周的教训,废除封建制而行郡县制。这样他就可以更好的从中央控制地方了。
而郡县制对刘邦却是致命的。彼时刘邦兢兢业业的打了半辈子仗,他同秦始皇一般,不想自己的辛苦付诸东流。他知道郡县制的弱点就是打仗的时候只能孤军奋战。所以他吸取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以防中央打仗的时候没有诸侯相助。恰恰与秦始皇相反。
二人主见相反是因为他们的实力大相径庭。刘邦赢得天下是因为他会用别人来弥补自己的缺陷,故而当项羽孤军奋战的时候刘邦不是一个人,他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张良、萧何、曹参、韩信……秦始皇统一天下却是因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军队强大。所以秦始皇不怕自己的王朝会覆灭,他本人很强大,所以他不需要诸侯。
况且孔子曰古代是最好的时期,天下最高的权力代代禅让。古人认为古代的东西最好,刘邦也有这样的思想。自然觉得延续百年的周朝制度比二世而亡的秦朝好呐。
刘邦本人出身农民,做事谨慎小心。况且刘邦的国家刚创建,实力不够。再加上韩信、黥布、陈豨纷纷造反,让刘邦心力交瘁。他需要几个人来帮自己搞定地方。
最主要的不是吸取教训,也不是个人和国家,而是为了借此搞定那一帮开国功臣。
刘邦没有背景,起初追随他的人只有萧何、曹参。之后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阵营越来越庞大。刘邦个人并没有项羽那么仁而爱人,他对手下傲慢无礼。《史记.高祖本纪》中多次提到刘邦傲慢一事。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陛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共利也……’(《史记.高祖本纪》)”
他的手下也不遮掩,直接就说刘邦可以战胜项羽是因为刘邦会封地给手下。众人虽然在说项羽,其实潜台词就是:刘邦,我追随你,你就要给我封王。刘邦自然明白。只是众人虽说项羽仁而爱人,刘邦傲慢无礼。其实是想让刘邦也变得仁而爱人,不过刘邦倒是我行我素,并没有更正。就有人怀疑刘邦会不会给自己好处。刘邦也领会到了。
起初刘邦没有权力封王。现在他当王了,所以必须封王。因为封王一事也闹了很长时间。若是刘邦没有实施分封,恐怕天下又要乱一阵子(封王的韩信还是反了,不封王的韩信造反更甚)。
刘邦此时实施封建制,是上上之策。都说郡县制是为了巩固统治,其实封建制也有巩固统治、安插功臣的作用。所以刘邦废除郡县制而行封建制,是有利的。
不过现在人们多数认为汉初行封建制是弊大于利。不过人们看到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
彼时刘邦国力微弱,天下初定。而且他身边还有一群功高盖主的部下——他的部下大多是农民或者落魄的贵族。农民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贵族想要恢复旧日的高贵。
刘邦不行延续百年的封建制而行二世而亡的暴秦创立的郡县制,第一、开国功臣们没地方放了。第二、百姓不高兴:我们都恨暴秦。刘邦你还用秦朝创立的制度?百姓眼中的贤君应该是把一切对人民不利的东西正本清源。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就需要摒除一切不良因素。
刘邦的做法,的确没有长远的眼光。于当下来说,刘邦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我认为刘邦行封建制,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