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中,熊顿在医院为自己的葬礼录制视频,偶像剧女王林依晨在23岁就立好了遗嘱,给妈妈写好了遗书。前几天新闻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确立遗嘱,人们好像都开始提前思考自己离开时的情景了。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我会做什么?
这个问题我之前就想过,只是没有细想,内心里总觉得24小时好像也做不了什么,不如什么都不做,找一个舒服的地方乖乖等死就好了。前两天看到一个帖子,看到大家都认真思考回复,自己也跟着认真起来。
小的时候,家住农村,大家都比较迷信,周围有老人去世,父母都不让前往,只记得每当周围有邻居家里的老人去世的时候,门前都会挂一杆子烧纸,出殡的早上,如果从家门口经过,怕的不敢出门,但又忍不住好奇,从门缝往外张望,看着两排披麻戴孝的人低着头哭泣着向前走。
大约初中的时候,一个夏天,我坐在窗户前张望,邻居家的伯伯病重垂危,院子里来了很多探望的儿女与亲属,大家好像已经做好了离别的准备,可又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可终究是逃不过。
在通知离世的那一刻,我清楚的看到伯母从屋子里走出来,跪坐在墙边,哇的一声哭出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哭得如此声嘶力竭、嘶声裂肺。也许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被当时的场面冲击到了,原来,亲人离开的伤痛是如此的强烈。
大学后,我离开了家,去到了南方,身边接触更多的是年轻人。每天潮气蓬勃的。关于生死,好像都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也就没有了更多的思考。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家里的电话。死亡、离别,第一次迎面而来。
那是临近中秋的一个下午,我坐在仅有4个人的小办公室里,想着明天的软文排版。电话响了,家里的号码,我拿着电话走到走廊接。“你大伯走了,你在外地不方便回来,给大伯母打个电话安慰一下吧”。一瞬间,我不知道说什么,只知道眼泪不知觉的一个劲往下掉。我匆匆挂了电话,一个人躲进厕所里哭。印象中,我与大伯的接触并不多,每次去大伯家都是与大伯母聊天,我从没想过大伯的离开我会这么的难过。难过到年底回家的时候偶然看到大伯生前的视频都会忍不住流泪。
见识过亲人的去世、离别的伤痛,我是否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最后一天呢?回到题目本身,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我会做什么?
那一天也许是工作日,但是我应该不会去上班,生命都要结束了还去上班赚钱那一定是脑袋有包。也不会给领导打电话请假,把手机直接调成静音就完事了!
早上起床后去楼下吃个早餐,然后逛一下这个城市,回东北两年了,可这座小城好多地方都还没有去过,仔细的看看看这座城市,多拍一些照片,虽然也不知道拍个谁看。不重要!
等到中午时候给自己做点吃的,不着急不上火的吃。
饭后做点正经事——写信,作为一个伪文艺的小腐女我一定会手写。一封写给家人,一封写给朋友,请他们原谅我在没有提前告知他们的情况下离开。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了,我自己也说不好有没有准备好,所以需要向他们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得不离开,如果什么都不说,他们应该会很疑惑吧。
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因为我的离开而难过,我不知道如何用我拙劣的文字安慰他们,只能尽可能劝自己,把自己的重要性看的淡一些。时间会磨平一切,更何况我这么一个没有特别之处的人。
我大概率会写很晚,一直到傍晚,我可能是一个过分啰嗦的人,希望尽可能把想说的都有充分表达。
写完信,简单吃一个饭,就躺在床上,跟世界做一个最后的告别,然后沉沉的睡去。
回顾自己过得这二十几年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波澜,没有为一个人奋不顾身,也没有为了什么事放手一搏,也没为社会做过什么贡献,也没给国家添多大麻烦,没赚什么钱,也没遭什么罪。父母身体也都还不错,没有大的疾病,管我不多,生活也算自由自在。
如果硬要找一个遗憾的话,可能就是没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轰轰烈烈这个词可能有点俗气,但我的确不希望那种相敬如宾的关系,平淡又无趣。我就喜欢轰轰烈烈,35岁之前谈恋爱就要轰轰烈烈才对。可惜我没有,相敬如宾的都没有。
一个九二年的老阿姨,也许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去计较了。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生命的最后一天。写了这么多,大概是因为这都是猜想,所以我才能如此冷静的安排。
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间,应该不会真的这么平常心,也许自己难过都要哭个一上午,还可能矫情的发朋友圈、空间、微博,各种社交平台,让所有的朋友跟我一起难过,都过来关心我、安慰我。也可能什么都不做,看一天电影,跟家人简简单单的过一天。也可能跟平常一样上下班,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
唉,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