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原创作品

流放之所以痛苦,死屋之所以为“死屋”,主要有三点:失去自由、强制劳动以及群居生活。而这三者里面最令人难以忍受,最让人感到屈辱的,应该就是绝对的群居生活,个人被完全剥夺了私人的空间。流放的人们不抵触劳动,甚至依赖劳动,他们需要劳动来证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意义存在。可是,带有强制性的大量重复而又毫无意义的劳动,却是对个体人格的最大侮辱。不过,最令我毛骨悚然和难以接受的是,当我开始反思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时,竟然在这种痛苦的非人类正常的记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是在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了卡夫卡笔下的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荒诞和不可思议——因为,这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真正伟大作家的作品,是能够直击你的灵魂的。他们往往用最朴实的话语,最简单的情节,在看似最漫不经心的冲突中,就能在你的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狠狠的撞击一下,像一块扔入水里的石头,泛起阵阵的涟漪。


这种感觉,就是崇高感。这种感觉我在雨果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感觉到了,这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中也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了。是的,在这两天阅读的过程中有几次我落泪了,当我读到了阿列伊学习《圣经》时说的话:“要饶恕,要爱,不要欺辱而要爱你的仇敌。啊,他讲得多好啊!”,读到苏希洛夫遭到“我”的训斥时的伤心情绪和反应时,我竟然不自觉的落下了眼泪。


真正让我感动和落泪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说不上来,或者说我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描述它。这种莫名的感觉和情绪,应该就是人类灵魂之间的共鸣吧。它是灵魂和灵魂之间直接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是遵循的另一种语言,在这种语言中,个人感受要远远的重于言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