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千!万!别!!!
我就是在这种愧疚感中长大的,从小到大,父母给我的感觉就是:
我们家好穷,我们赚钱不容易,你一定要懂事,节省,少花钱,任何方面。
如果有那么一次机缘巧合,我们不得不在外面吃一顿肯德基之类的快餐。那他们一定会小心翼翼的把肉都给你,自己几乎不点什么吃的,看着你吃,然后全程感慨这东西好他妈贵,真不划算。
这样的美食,我宁可不吃,也不愿一边承受着这样的羞愧感,来咀嚼这些难以下咽的食材。让自己觉得是自己的任性,贪婪,给父母添了累赘。
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根本就是个负担一般的存在。变得无比自卑,懦弱,畏畏缩缩。丝毫没有尊严。
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有孩子的话,在外面吃比较贵的东西,我一定会点足三人的分量,和爱人,孩子有说有笑,大鸡腿给自己,因为当爸爸的饭量大,要干活儿。美味的翅根给妈妈,胶原蛋白可以美容。翅中给孩子,那里的肉比较香,嫩,好消化。我要让他知道,我们出来是来打牙祭的,改善伙食的,是出来享受生活的,而不是出来谴责自己的。我们有钱,就多享受。没钱,就适当的享受,想办法赚钱。我们要自信!因为即便生活艰难我们还是可以让自己快乐。孩子你要有安全感,因为你的身后永远有同样自信,同样渴望好日子的父母给你撑腰,我们之间是合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雇佣和奴隶关系。
只要有自信,一个人就能变不可能为可能,就能积极的去面对每一天。
知道贵族和土豪本质的区别吗?
就是自信和从容。这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足够肯定,对世界的明确观念。
所以贵族没钱了,仍然是贵族。
而土豪破产了,就全都崩塌了。
各位父母,其实你们是有机会给孩子这样一份宝贵的财富的。即便你们没多少钱财。
从父母身上我没等来这些,离他们远远的之后从反思中得到了一点,我这个纯底层的年轻人就觉得自己生活路顺了很多。那么还来得及弥补的你们,是否该反思一下,你要对孩子付的责任,到底都包含哪些呢?
我觉得,从小要给孩子养成的不是赚钱很辛苦的指导,而是去引导孩子树立对“钱”的概念
以前我们过年,拿了红包,妈妈都会拿走,说妈妈先帮你存起来,后面就大概率不翼而飞了。
可这正是给孩子培养“钱”的概念的机会
带孩子去银行体验存钱的感觉,工商,中国,招商等都有为孩子开户存款的业务,告诉孩子银行是干什么的。
存好钱是第一步,第二步可以开始理财
用一个本子,或者是一张大的纸贴在冰箱/墙上,最简单的格式,写四栏:
日期、余额、拿了多少钱、什么用途。
一目了然,随着余额的减少孩子会自然“花钱有度”。“我的压岁钱只够吃十次肯德基啊.....”这样孩子自己得出的直观感受,比大人和孩子说教“爸爸赚钱很辛苦,肯德基很贵,不能每次都来吃”,要有用得多。从自己有限的pool里拿钱出来花,心情就完全不同,他们会犹豫到底舍不舍得花这笔钱?
一般的孩子从6岁开始可以适当给零用钱的,我曾经看到美国教育里面有一个表格说6岁可以每周给6美金,这个每家情况不同,适量就好。
孩子的小金库可以从固定收入的零用钱,到额外年终奖的红包,到参加二手市场,闲鱼置换自己不玩的旧玩具旧图书,我自己的观点做家务是不给额外报酬的,因为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家务是他们该做的。
所以孩子自己买玩具,买所需要东西的时候你可以给他这样的引导
你有可以替代的便宜一点的选择吗?
如果是需要且不可替代,你钱够不够?
如果够,你可以自行决定买不买,我们不管
如果不够,那你只能等、通过其他机会赚钱、以及攒钱。
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钱不够的时候,会问你们先借
这时候跟他们讲讲借贷、利息、投资....应该也很不错。
经过这样的等待、攒钱的过程,孩子会明白一个道理:
好东西都要付出长久的努力和等待,但如果你真的需要,拿到手那一刻的欢愉会让你明白,等待是值得的。
我想这比简单的告诉孩子,爸妈赚钱很辛苦,更有用的多
上面也是我收藏的一张表,用来参考还蛮好的。
教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的金钱概念
3-5岁:
认识硬币、认识钱
明白什么东西需要花钱买
明白钱是通过工作赚来的
明白want和need的区别
6-10岁:
讨论零用钱方案
讨论如何花钱的选项
学会比价
开一个储蓄账户
11-13岁:
至少有10%的积蓄
设定一个目标
理解、肯定工作的价值
自控 - 不该花的钱不乱花
理解隐私、钱的安全性
14-18岁:
设定一个预算
明白不让自己陷入信用卡卡债的重要性
理解税,以及税会怎样影响你的工作
最后:
当你觉得孩子和你不亲了的时候
可别骂他白眼狼
人都是交互性动物
你对我怎么样我自然对你怎么样
你对我一副冤家债主的态度
我就不可能把你当亲人
你没教会我去爱
那你也别指望我可以再来爱你
亲情是要用感情去维持的 而不是伦理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