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素材组合成文章

我们经过观察、想象、体验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再根据自己内心的样式对素材进行精挑细选,可选出来的依旧分散、零碎、彼此没有关系,依旧不能称之文章。这就好比砖块瓦砾还不是房子,螺丝齿轮还不是机器。

怎样把这些用价值的素材构建成文章呢?接下来就需要“结构”把他们有机组合起来。

什么是组合?

组合一定不是素材的随意堆砌,判断一组素材是不是组合,就要看组合后是不是达到了1+1>2的效果。

好比一粒骰子旁边放一叠钞票,给人传递的信息就不仅仅是骰子和钞票,还增加了“赌博”的信息。又好比一双陈旧的布鞋后面放一双蹭亮的皮鞋,皮鞋后面放一双运动鞋,运动鞋后面放一双童凉鞋,童凉鞋后面放一双婴儿绒袜,这几个东西组合在一起就不仅仅是几双鞋袜,而是在述说一个生命历程。清代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中“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应画中的意境,巧妙的嵌入九个“一”,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丈鱼线、一支钓竿,一寸鱼钩、一面歌唱,一面饮酒、一个老翁、一江春水,每个一都是一个景物,其他什么也没说,但是独钓者的逍遥自在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就达到了组合的效果。

组合有套路么?

有的人认为当下思维解放、文风自由,应该遵循“文无定法”。这种理解也对,但是适用于大有成就的作家,他们早把套路烂熟于心,已经可以随意在套路里外舞蹈,巧妙的避开各种雷点,对于他们,文风自由是破茧成蝶的过程。而对于初学者,还是老老实实学习基础、了解套路,从吐丝结茧开始,别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要飞。

组合有哪些方式?

并列式。把没有因果关系到素材都陈列在台面上。这些素材遵循一定原则,要就相似,要就相反。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每一句都写了一个单独的景物,山上没有鸟飞过,路上没有人走过,老翁在一叶扁舟上,在漫天风雪中钓鱼。但四个景物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孤独。合在一起就放大了诗人谪居永州后的失意和苦闷情感。

因果式。文章素材遵循前因后果的顺序,不能改变顺序,改变了就会改变文章中心思想。很多侦探小说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写,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或小动作都会引起剧情的大反转。

串珠式。有点像并列式,但素材被一根线穿起来。《西游记》就是这种方式,盘丝洞、高老庄、火焰山、子母河……中间都有一根线,西天取经。

穿梭式。回环往复,去了又回来。很多歌词和现代诗就是用这种方式写的,让情感更加有力量。虽然是重复相同的文字内容,但是意思表达层层深入。

并列式适合写景,波浪式适合叙事,穿梭式适合抒情。

组合的目标是什么?

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摸到了大象的一个部位,但每个人都不可能一次性摸完整。摸的人越多,信息组合起来就越接近大象的真实全貌。

写文章也是一样,一个素材来描述一件事或表达一种情感难免有失偏颇、份量不足,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搜集一些素材组合起来,才更具说服力。写人读书的感觉:“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三个阶段、三种方式组合起来,相比较其中任意一种就完整多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作文六要》帮你打开写作的开关! 我对作文一直很感兴趣,但是我始终有一个怀疑,就是到底能不能...
    陈奕和阅读 168评论 0 1
  • 1、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观察、选取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作为作文素材;我们也可以现场“造米”,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活动等丰富...
    行知乐阅读 2,644评论 1 48
  • 张晓晓是个大美女,但她说自己快变成“黑老包”了!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你好,我是晁杰周易文案,今天继续分享写作干货。...
    晁杰周易文案阅读 154评论 0 0
  •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各位好,我们今天讲一本大人和孩子都会关心的书,叫作《作文六要》。 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很奇怪,...
    与孩俱进阅读 1,575评论 0 1
  • 这本书首先是从一封毕业生来信开始。有一天,黄老师收到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来信。结果他一看,说这封来信怎么写得这么好,...
    公主的羽衣阅读 2,51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