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叫不紧张”赵本山的这句话,20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忆犹新。这一个说明我度过生命中很长的一段距离了,离终点……;另一个说明产生这句话的那个小品的经典:用有趣的语言,用丰富的肢体,用意想不到的情节,生动的表现了一位上电视征婚的农民的紧张。
好了,没想到的是部编版教材也要我教学生写一个类似的东西:“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读一读,试着写一写类似的情景”
这种类教学活动,以前都是由我们自己开发的——觉得课文哪里不错,我们就自主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而且想做就做,不想不做,反正教材没要求。
部编教材倒好,都替我们做了。 这下从选修课变成了必俢课,呜呼哀哉!
不过,其实我挺喜欢的,这样的教材教起来有方向感,有劲头,有味道。
语文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
怎么教呢,教参上的教学建议讲了三点:“1.阅读句段,感受入迷;2.归纳提炼,小结方法;3.联系生活,运用方法。”咋一看好像这三点很普通,但是仔细判断就会发现,千教万教,千设计万设计,我们教学流程基本不离开这三点。
为什么,因为这三点反映的正是学生认知规律。我们尊敬的符老师(未得允许不出现人名以示尊重)在我们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所说语文教学要符合学生学习语言认知规律。
个人根据个人理解的认知规律,将教学流程概括为以下几个词语:感知,感受、理解、激发、迁移,运用、评价、修改。
一感知:初读文题,明确任务
读题目要求运用本单元学到读书方法,快速的找到题目中关键词句,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二感受:感情朗读,感受入迷
首先,检查是否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即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断句正确,轻重适宜。不行则先完成此点在进入下文
其次,示范朗读,读出感受,通过帮助学生感受入迷。
最后,学生感情自读,自己在读中感受入迷,体会入迷。语言是在语言环境中习得的。通过感情朗读创造特定的语言环境,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入迷,读出入迷,内化入迷,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受,才能在下一步的学习中理性的认识写法的作用。
三理解:异常入手,明确方法
描写人物入迷,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入迷时的一些异常行为来体现的。一般的教学策略会选择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比如“你从哪里看出入迷,找找相关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地方?”看似合理,实则避实就虚,大部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
我的策略是从人物异常行为入手,明确说明并提问:入迷的人往往有一些异常行为,你能找出来吗?每人限说一句。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板书:异常的语言、动作、神态,异常的情节,异常的场景等等。从课堂表现来说,学生理解的比较好。
在这个片段中,我得到关于人物教学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是嘴里目前说不出,心里也不太明白。期待下次能有突破。
四激发:沉思默想,激发已知
课堂进入这个环节,学生的情绪与思维已高度紧张,如果不停一下,继续施压:现在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呀!学生一定会懵掉;或者说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课堂一定会乱掉。
是的,我们还是得激发他们的已知,调动他们的经验,说出自己类似的经历。怎么办?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深呼一口气,让学生安静的思考1分钟。这个做法是受到魏书生“松静匀乐”四字真言的启发。
让学生在高度紧张之后,稍微停停,放松下来在思考,效果会好得多,“分手真的只需一分钟而已”。
五迁移:榜样引领,迁移方法
学生默想之后,自然是提问汇报了,但是这个环节,并不是讲讲就可以了的,它有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多讲一些例子,尽量拓展思维的广度,最大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经验,尤其给部分还没有思路的孩子以示范;二是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指导点拨写法——你看他抓住哥哥到处玩手机这个情节,她又抓住弟弟抢鸡腿的动作和语言……让学生再次感受运用方法的好处,树立运用方法的意识。
六运用:安静习作,运用办法
这个没什么说的,就如标题所示。要点也很清楚,一是安静,安静思路才明确。二是明确要求,注意运用板书中提到的办法。
七评价:范文再领,巩固认知
八修改:最后修改,完成作业
七八两点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了,一般的作文都是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范文引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修改的时候注意修改方法
破题诗 打油诗•认知规律
语文教师需牢记,认知规律很重要。
教学处处应体现,落实做好才高效。
熟读文本是大道,符合规律是方向。
大道方向皆不对,一曲茫茫风萧萧。
手机控最多,唉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