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早知道“无知者无畏”一词是缘于王朔的书名。这本书在2000年刚出版时大热大卖,除了王朔的知名度,很大程度得益于标新立异的书名!
再细查有精确的解释和表述。
“无知者无畏”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为: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会害怕。
所以说孔子的“三畏”有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君子知收敛,小人无所畏。孔子告诫人们要知止知礼,知道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现在明白,书名的真实用意其实不简单!
正像爱默生所说的“恐惧常起因于无知。”
后来,我把无知改为无私,那就是无私者无畏,就是不怕不惧,活的坦荡,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就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始终代表正义的力量。
记得去年,我为准备一次大会发言,前前后后修改不下10稿。会上,当我朗声念到“无私者无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创造和引用的话时,与会者不知作何感想?尤其是当年泯灭良心的人,应有所察,不求其开悟,只求其收止。因为,改革和反腐的大刀和利剑会公正地落下。
……
有时为不良风气义愤填膺有时还明哲保身、有时被情绪化和非理性所影响、有时想的过于复杂过于忧虑,无私者无畏、树正气才会有正义的心态很长时间才树立起来!
……
因为我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把下到基层三年的苦累和顿悟都内化为坚强的意志品质,外化为严谨细实的具体行动,我是用心的,不但这样说,也在这样做。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外在素质和内在修养。
在此事前后,一些老虎恶人如惊弓之鸟,不寒而栗,很快得到罪有应得的下场,其沆瀣一气之徒也消亡殆尽。所以说,当初的无知者无畏者换来的是罪有应得的下场。
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有些人自以为的无知是福,则离真正的灾祸不远了。无知就是愚蠢的代名词。无知就是无能,最终就是无为。
而同义正面也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不怕虎。
有这样一个故事: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青年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地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作业交给导师后,导师当即惊呆了。
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出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这是无知者无畏最正面的解读和事例。
因此,无知者无畏按照粗浅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定义和解释是正面的意思,代表着一种上进,一种求知,一种天性,一种对未来广阔的探知和期许,如高斯一样!
而大多数的时候是与此意思相反,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寡廉鲜耻,胡作非为,鱼肉百姓,以及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黑恶分子所为,是贬义的代名词。
根据以上分析理解,我们可以把无知者无畏理解为正反两种素质修养问题。
综上,人要知敬畏,尤其要存戒惧、守底线、知进退、干正事,这方是人间正道。
只有无私者才能无畏,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